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48        发布时间:[2023-11-08]

  蔡测海,土家族,湘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有小说集《母船》《今天的太阳》《穿过死亡的黑洞》等,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地方》、“三川半三部曲”等,近千万字。作品入选《当代文学大系》。曾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俄、日等语种。

  我的祖先,是从巴颜喀拉山过来的。他或者是从东海边过来的。西兰卡普织锦,有两幅迁徙图。一条路线是由西往东,从天而降,一条路线是由东往西,由低走高。

  我的祖先到来,是两个人从不同方向来的,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男人带了种子来,女人带了火来。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他们相遇、安家、定居。我的故乡,坐落在高山和大海之间。故乡之地,最初是从海底升起的青岩山,本是水族类的故乡。

  那位歌手,一路歌唱,迎着朝阳,我要回到故乡。故乡,总会有一位少年。月亮下的西瓜地,有少年,有一只猹,还有钢叉。

  故乡的阳光,有野生茶的香味。嫩绿的叶芽,有阳光的味道。人和石头在河里洗澡。石头洗出青苔,人洗出汗毛。女人洗衣,鱼洗鳞甲。一只蓝雀站在水中的石头上,另一只蓝雀飞过,它们在空中交配,只几秒钟时间,像闪电与黑夜。水中,有岩花鱼和水蛇交配,剧毒的鱼卵,生鱼不生蛇。雨中,湿了鸟翅,蚂蚁浮水,人在奔跑。雨霁,彩虹在雾岚中舞蹈。又晴空万里,迁徙的鸟群遮天蔽日,从一个地方飞往另一个地方。鸟的故乡在飞行的两端。飞行的故乡在飞行的途中。一只失群的鸟,一边打量一边飞往某个地方。它飞向另一个方向。

  那个时候,我会望着蓝宝石一样的天空说一句:那只鸟走失了。是飞丢了,有人纠正。

  天空没有岔路,没十字路,也没指路碑。那只离群的鸟,飞过人间城郭,从故乡的天空往下看,它看见了三户人家,村落,一处瓦屋,一处杉树皮屋,一处茅屋。屋内有三个火塘,三个神龛。神龛供着家仙和我们的姓氏。三个火塘,供了同一个火种。

  火种,是祖先从远方带来的,一路上经历过风雨,不熄,不要失火。钵子盛些火灰,灰里埋些木炭,到木炭燃尽的时候再续上木炭。一路上会有好心的卖炭人,施舍几颗木炭。伙伴伙伴,火就是伴。

  火接到火塘,再也不会熄灭。

  起一栋木屋,立好排扇,连上木方,架上檁子,钉上椽条,挂上大梁,盖好屋顶,只成木屋样子,要围好火塘才算屋。地楼板留三尺见方的地窗,嵌上四条石块,填上黄泥,泥上铺一层火灰,架上三脚架,燃起柴火,屋就成了人家。有火塘的那间屋叫火塘屋。塘屋里立神龛,供家仙。灶屋要另建一间厝屋,与家人隔远点。灶神爱生气。家人离火塘近,火也是家人。

  在我的记忆里,火塘里的火,像老祖父。灶屋里的火像外祖父。都很亲,对外祖父要格外小心和客气,他一生气就会离开。火一样暖,一样把生食变熟食。外祖父和祖父,缺一不可,少一人就少我的生命,少故乡的由来。故乡重男轻女,像对火塘和灶屋。火塘做家常便饭,有客来,有红白喜事,要去灶屋做大菜。这时,家会变大。外祖父捧了一只大土碗,喝苞谷烧。他让我喝一口,又苦又辣,喉咙冒火,然后像在船上,大地摇晃,屋和树倒下来。祖父对外祖父说:孩子会醉死。两个人为孙子吵起来,这争吵是他俩的下酒菜,吵得越热闹,酒喝得越多。灶屋大多数时间闲着,冷灰,不留火种。很少用灶屋。做豆腐、烤烧酒、杀年猪烧一大灶锅开水,来客做大菜,办大事,一年就那么几次。

  只有火塘,不断火。火种是祖先传下来的,不能熄。祖父教我怎样保留火种。他像教我背算数口诀、背唐诗一样,记下留火种的口诀:热灰焖了冷灰焖,早晨起来红彤彤。入夜,入睡前,火塘熄火,熄了不灭是火塘,熄了灭了是灯。把燃着的硬木柴用很烫的灰焖了,再焖上冷灰,这叫焖火,是祖父教我的。早晨起来,刨开火堆,生火做饭。

  不会焖火的人败家。焖火也如家谱,火旺家旺。大年三十夜,要烧一筒木柴,比大肥猪、大牛。通宵不熄火。一家人守火塘,守年,守候某个奇迹,在以后的日子里长出一把金斧子,长出风调雨顺,长出吉祥。

  不是所有的年夜都下雪。那年三十夜,大雪。大朵大朵,一团一团,落雪。天高三尺变地厚三尺。

  说天落三天棉花,又落三天桐油,再落三天火。为什么?

  我一直想改写这个故事。我想到的好故事,早在人们的愿望里了。下雪,北方下白面,南方下大米。

  那只叫箭的大黄狗,在雪地上嗅出野兽的气味,它一路猛追,窜入森林。树上的积雪纷纷洒落,箭汪汪两声,山林回响。雪地上有血迹。往后的树林,我还听到箭的回声,汪汪几声,树上叠雪纷纷洒落。

  烟火把一栋木屋熏黑,上了一层层黑釉,那是烟火漆。木屋几百年不糟不朽。祖父认为,屋的长久,是有人气。人气旺,屋会结实。一栋屋,风吹雨淋日晒,越久越结实,是人与屋同呼吸。

  祖父在火塘边抽旱烟,有时会吐一口痰到火塘里。他说过火为净。我们在火塘里烤红薯和糍粑吃。他又说,过火为净。我们说什么呢?祖父说,吃五谷,生百病。我问祖父:那个叫“大菩萨”的人什么都吃,吃老鼠吃虫子,为什么不生病?祖父说:“大菩萨”人长得丑,又脏,吃得脏,成得仙,不生病。我又问祖父:表姨长得好看,人干净,怎么不生病?祖父说:她人长得好看,又聪明,哪会生病?

  灶屋是洁净的,灶神有洁癖。新媳妇要过三年才能上灶,灶屋没老鼠,没蟑螂,没蚊子。表姨做新娘没几天,去灶屋做了一坛甜酒,很甜。人长得好看,又聪明。灶神不生气。

  祖父还年轻的时候,用兵荒,闹匪患。祖父在山垭口犁地,见土匪来了,把牛赶进山林,再回屋里把火塘熄了,带火种躲进山洞。土匪进来发现,没人,火塘也冷了,这屋里没什么东西好抢,就撤了。那时流传用水胆玛瑙做的熄火令牌,就是我祖父发明的。

  三户人家的村落,三省边。一户在湖南,一户在湖北,一户在四川。四川那户人家后来又划归重庆。屋挨屋。一村,三省一市。这村说小也小,说大也大。上头的指令,到这里变化乡规民约,上头来人检查不走样。三户人家,三处火塘,三省一市的柴草,三省一市的粮食,生一样的火,煮一样的饭。同一姓氏,同一祖先,有三省一市的身份。地方还是祖先落脚的地方。

  三省边,三户人家,小村的路四通八达。过路客多,不问其名,可知姓氏。四川过来的,多冉氏、白氏;湖北来的,多田氏、向氏;湖南湖北,同姓氏的多。这些姓氏,写成家仙神位牌和地名。故乡,是姓氏的故乡。

  冉姓的过路客,四川那边过来的。冬月霜天,他的头发胡子衣服,全是一层白霜。脸和手,露出的脚指头,冻成茄子色。祖父往火塘添柴,把火烧旺。冉姓过客烤得浑身冒烟。祖父给他吃了些热饭热菜,再烧热水给他洗澡暖身,祖父给冉姓过路客一捆干稻草、一床绣花缎面被,让他睡在灶屋,叮嘱他不要往灶里吐痰,也不要放屁。还好,那过路客一夜没响动。一大早,祖父烧好油茶,烤好糍粑,叫冉姓过路客吃饭,没应。祖父去灶屋一看,没人,绣花缎面被不见了。那是祖母的陪嫁,被过路客取走,前世欠了过路客一饭一宿,今世遇他还他。

  到太阳偏西,几条壮汉揪着冉姓过路客来了,脖子上披挂一床绣花缎面被。他正用那床被子换粮食,让人识破那物是我家的,上面绣了我祖母的名字。祖母是接生婆,远近知道她的人多。这几条壮汉,也可能是我祖母接生的。

  祖父看了那被子,说:这被子是我家的,送给这位过路客,让他在哪处岩脚都能睡一晚。他要换粮食,我拿粮食换回来。祖父给了那过路客一袋子小米,糯小米,经饿。

  这件事,我写了篇小说《留贼》,那年的《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了,像卖广告。我要多写几遍,让过路客看到,来三户人家的村落烤火塘,吃饭喝酒,那绣花缎面被还在。若再见面,一边在火塘边烤火,一边回忆往事。饥寒起盗心,人不是贼。你不是贼,不要有愧心。

  和祖父割牛草,见一雀窝,有三颗绿色的鸟蛋。画眉蛋,祖父说。生吃画眉蛋,唱歌嗓子好。祖父没让我吃画眉蛋,他扯了几根头发,放进鸟窝。留人气在鸟窝,蛇不敢偷吃蛋。天气暖和的时候,三只小画眉会学杜鹃啼鸣。草丛有竹,竹间有笋。祖父说,笋是地脉龙神的角,笋成竹,竹漂流过江湖,到东海化龙。是扎笼吧?我问。祖父咯咯地笑。

  祖父不赶集市,不去人多的地方。不见他的时候,他在山里砍柴,在地里打理庄稼。赶集市,卖家货,买街货,是父亲的事。父亲在集市上碰见外公,两人一定会下酒馆,两个苞谷烧,一钵猪下水,吃到太阳过西街,赶集的人散场,像他那样,吃香喝辣,穿皮鞋,戴皮帽子穿料子衣。外公从内到外,都是牛客。样子一身牛气,一肚子牛客经。外公会相牛,懂牛行情和方圆百里之内大小集市的牛价。外公不叫我小子,他叫我大哥。大哥,懂牛行情容易,相牛难。黄牛看腰身,长牛短马高脚鸡,矮子婆娘有福气;看水牛,看脚蹄,蹄大力大;看母牛看屁股,屁股圆,好牛娘;肉牛看毛色;耕牛看筋骨。

  学好牛经,差不多就是个好牛客。和外公不能称兄道弟。我叫他外公,他叫我大哥,是要我长成个好牛客,做他的伙伴。

  父亲换了新衣服赶集市,祖父指着父亲的背影对我说:你看那个人,一副牛客相,赶个集市像做新郎官,衣服上没一点泥巴。哪个做阳春的没一身泥巴?守这个火塘,就指望你了。你断了火种,就是个败家子。我对祖父说:你这不是骂孙子,是骂你儿子,也不是真骂你儿子,是骂你亲家,骂我外公。外公没惹你,你老人家骂得他耳朵发烧。祖父笑嘻嘻地,说我人小鬼大心眼多。

  祖父是晚清秀才,胡适、陈独秀也做过晚清秀才,祖父不及他们。祖父毛笔字写得好,他习过魏碑,临过颜柳。家谱和家仙纸,都由他写成。他写的是馆阁体,方正,不颜不柳。认笔画,是练过碑帖的。我三岁时祖父教我写毛笔字,要我坐如钟、立如松,执笔时,手心要能握个鸡蛋。祖父要我练好字,字是打门槌,是人脸。人有疫,猪有瘟,字不会瘟病。先识字练字,再练文章。

  外公和祖父喝了些酒,外公说祖父的字好看,祖父敬外公一碗苞谷烧。外公又说:亲家的字好看是好看,就是有点古板。外公又说:字不发瘟病也未必。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是文字发了瘟病?祖父说:那焚书坑儒,也是传说。书是烧了,字没死,后来有唐诗宋词,唐诗三百首,亲家没读过也听说过吧?外公把话岔开,讲起牛经。

  我在一旁,不敢插言,看看祖父,又看看外公,我是谁的孙子?

  上小学之前,祖父教会我查字典。四角号码字典,蓝色的布纹封面。他自己用的康熙字典。上小学后,老师教我们查新华字典,有汉语拼音。祖父摸了摸新华字典,说自己的那本是老字典,民国时刚发行,祖父用一担谷从别人那里换来的。传到我手里就丢失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住集体宿舍,不知是谁顺走了还是哪位有心人当文物藏了。宿舍的人轮着安慰我:读书人偷书不算偷。这话有些恶意,这什么话?我不是图书馆,家传的一本字典也偷?我想起外公说我祖父,过路客进屋,吃了喝了,偷了绣花缎面被子,留贼还护贼,这老秀才要是管国库,管银行,国家会穷,贼子会富。外公下重手敲我脑壳,充满仇恨地说:大哥,别学你家那位老人家。他对你讲了什么?天天待客不穷,夜夜做贼不富。骗人的鬼话。开饭铺待客不收钱会穷,富人做贼会更富。我一个卖牛的,人家偷我的牛,我会杀人。

  我对同宿舍的人充满仇恨,他们对我笑嘻嘻的。他们只有一个人偷了字典,不都是贼。祖父的教导占了上风。就当我把那本四角号码字典送给其中某一个人了,让他好好收藏。后来在省城生活,我在卖旧书的地摊上买到一本四角号码字典,蓝色布纹纸封面,烫银。觉得没那么贵重。

  祖父让我先读《百家姓》,再读《西游记》,不认得的字查字典。那些书读完,再让我读《古文观止》,字多。读通《古文观止》,会写天下文章。从小学到初中的语文课本,一到手我就能全部认读。语文老师当我是神童。谁的祖父是清朝秀才,谁就是神童。

  三户人家的村落,地方小,词少,字也不多。每件事物,都能在字典里查到。从事物到字典,是一种识字方法。祖父教会我识字方法。磨,石字旁,石头做的;河、溪、沟,水字旁;树、村、桃、李,木字旁;地上跑的,狗爪旁,猪、猫;女人有女字旁,妈、嫂、姐、妹。我问祖父,男人为什么没男字旁,鱼和井,为什么没水字旁?祖父说:祖父祖先,都有男字旁。我问:井字呢?没水字旁。祖父说:话多。井字不是一口井吗?水在井里呢。

  有火没火的字,我就不问祖父了。人间烟火,火在火塘中央。火塘边的很多故事很长,没开头,没结尾。火塘比庄稼地广阔,比月光暖和。热火塘,冷月亮,人在闲话里进入梦乡,梦乡里也有月亮和火塘。

  火分化两处,一处是公共食堂的大灶,一处是大炼钢铁的土高炉。1958年。祖父和外祖父已经很老,父亲也成老人。成立人民公社,人人是社员,去公共食堂吃饭。三个省的干部,来三户人家的村落,要大家去吃公共食堂。屋挨屋的三户人家,要拆散,去四川,去湖北,去湖南,天远地远。三家人围在我家火塘边,要祖父想个办法。祖父说:散就散吧,把火焖好,留个火种,哪天回火,生火还是一家人。我快九十岁的人了,经过光绪、宣统、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又活到新中国,从古至今,就是等饭熟。吃大灶吃小灶都是吃饭。

  来说话的干部,先是担心我祖父想不通,老秀才,顽固。没想到这老秀才最是通达。

  六叔是公社干部。祖父对他说:这屋不要拆,人全去吃公共食堂。这屋是鲁班工艺,木楔卯榫,拆不开。祖父一句话,留下老屋。

  黄狗箭和猫,带去吃公共食堂,它们没分配粮食指标,猫狗命短,它们没活到有猫粮狗粮的时代。六叔说黄狗活着造孽,不如勒死吃狗肉。黄狗箭和大黑猫连夜逃回老屋,见人就躲。祖父每天回老屋一次,把火塘烧热,传火种。黄狗箭和大黑猫围着祖父撒欢,黄狗箭叼来一只大白膛老鼠,两三斤,像小猪崽。祖父是怎样剥老鼠皮,烤了老鼠,与猫狗分食,是一件让人惊悚的故事。

  直到散了公共食堂,黄狗箭和大黑猫一样会捕捉老鼠。

  人有一技之长,不会饿死,狗也一样。祖父在自留地收了苞谷红苕,黄狗箭吃饱了,恢复对抗野兽的力量,不再玩捉老鼠的游戏。那个下雪天,黄狗箭追一头巨兽,钻进森林再没回来。捉了几年老鼠,让老虎打败了。祖父不再让家里养狗。这个,是中华田园犬,不是别的种。祖父会时不时喔喔喔地喊那只叫箭的黄狗,以为它在。

  祖父考完乡试,中了个秀才。准备考省试,必定会中个举人。去省城赶考的路上,皇帝退位,就算中举,也无用处。祖父一生,就只是一个秀才。民国时,县长请他到县立中学教书,后来是新中国,繁体字废了,他写不好简体字,闹了很多笑话,伤了秀才的面子。他回到三省边,三户人家的地方,重拾农具,从此没离开十里故土。他嘱咐我要学好简体字,讲好普通话,练好毛笔字。学好了,当老师,搞得好,会当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县长是祖父的学生,写一手好毛笔字,县人民政府的招牌就是他写的。

  ……

  (阅读全文,请见《民族文学》汉文版2023年第10期)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文旅中的当代中国”主题征文启事
淄博市图书馆征文大赛
更多...

叶君健

杨骚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陈欣:“滴灌通”投融资模式应纳入金融监管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