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189        发布时间:[2023-09-26]

  编者说

  散文充满对肉身处于凡尘俗世中的价值反思,尤其是身份上的矛盾性,冲突性。一面人不得不承担和扮演社会赋予的角色,在各种既定的规则中按部就班完成自己的使命,但从内心里却时刻渴望冲破桎梏。另一方面,这些角色却也给人情感的羁绊,使人无法脱离。因此隐于闹市是一个与个体身份抗衡的做法,短暂的出逃换来精神的自由,内心的宁静。

  闹市隐者

  林森

  一

  愤怒常常是跟悲伤联系在一起的——愤怒是起跑线,悲伤来收拾残局。当我们为某些不平之事、虚伪之行、肆无忌惮的说谎、人为制造的灾难而愤怒,常常是失控的。我们不想被这失控所“控制”,只好在心里自我安慰:佛祖也有狮子吼。积累到极致的愤怒,像憋得太久不断受压的水管,在拧松开关的一瞬间,一下全都喷射出去,留下某种空荡荡的垂头丧气。当我们看到很多荒谬,取出纸笔,把能记得的粗话,不管是中文还是外文,哗啦啦涂抹一纸,这不节制的“爆粗”,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救——把怨气发出来,至少会对自己好一些。我们学会太多规则,学会在任何一个场所都要收敛个人的脾性,以使自己彬彬有礼,懂得中年人的“成熟”——这过分的“节制”,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伤、自毁、自灭——我们把该争取、该愤怒、该毫不留情的权利,全都让给了那些得寸进尺的人。

  若想整个社会润滑地运行,每个部件都得把自己打磨得无比圆润,再加上一些润滑油,才能保证整台机器的流畅——可若是这机器正在驶向一条阴沟呢?这时,那些充满毛刺、凹凸不平的零件,以破坏机械运行的方式,阻止了整个社会扑向阴沟。“毛刺”就是功臣,愤怒如此重要。当我们被一个小区的门卫限制出行,你解释无效,愤而嘶吼,你会发现,当你愤怒后,他退缩了,你拿回了属于你的出入权。你会觉得:既然愤怒如此好用,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浪费口舌讲道理?你甚至觉得应该把“愤怒”常态化。愤怒之后,最常出现的,却是空落落的悲伤,是看着潮水上涨淹没一切却无能为力的悲伤。你内心悲凉:本不该如此的,怎么貌似所有的、每个人的正确,却堆积出了荒腔走板、堆积出了荒谬绝伦,以至于逼出了你不该发出的失控的愤怒?

  你会对导致这一切的运行规则产生怀疑,你会对自己的无能失望。失望的结果,就是你瞬间陷入悲伤,陷入愤怒后的自责、自疑、自叹。你发现自己忽然之间有了预言能力,发现某件事注定会走向某个不好的结局,可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没有任何一点儿改变的可能,你除了悲伤,还能如何?你还会领悟,上天不让我们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其实是对我们生活的保护——几乎没人能在注定的悲剧中不陷入抑郁和绝望。愤怒后的悲伤,和其他的悲伤不一样——其他的悲伤是主体,是某件事的聚焦点,事情得以化解,悲伤也随之而逝。愤怒后的悲伤,是愤怒的副产品,你在愤怒之后,不管是平息还是不甘,这悲伤都纠缠不散,至少在若干天之内,骚扰你的睡眠。在所有修行人眼中,愤怒都是一大戒,都应该摒除,可若一味地退缩,并没有给你带来你该有的“定”,你会不会以愤怒先逼迫那步步勒紧的外力,做狮子吼后,再退回个人的修行里?

  一声震天的愤怒,让你夜里获得安眠。

  二

  越是过了多年的家庭生活,越是会怀念年轻时的独居生活。有一次,与一位诗人调侃:我们就不该结婚。这位每天下厨的超级奶爸,握紧我的手,眼泪就要洒出:“就是,就是,我太赞同你的话了。”他和我一样,都睡眠极浅,稍微一些风声吹过,便会醒来,而在家庭生活里,人多口杂,可以自己把握的时间、可以自己控制的安静并不存在。我们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压低自己的需求,把自己变成家庭中的某个部分,不再是完整的自己。当家里所有人都入睡之后,一个人躺着,辗转如翻煎饼,总是忍不住想:若是此刻只有一个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是怎样的舒爽?这样的幻觉总是存在,但我们是否真的还可以拥有称心如意的独居?很多次,当孩子和家里人不在,本该热闹的屋内前所未有地安静,身处期待中的一个人的空间,心却混乱了,开始思念孩子,想起和他斗嘴、逗笑的时刻。也就是说,或许,我们并非真的在被家庭生活挤压自我的时候,向往独居生活,而只是纯粹地认为:生活在别处,生活应该是别样。

  我有个小小的房子,靠着城市的边缘,有时假期、周末,我会去那里待待——其处于荒野的环境是安静的、其没有过度摆放生活物资的空间是利于一个人静默的,可睡眠往往会捅破这“安静”的假象。也就是说,远离了人群,不跟人说话交往,少看手机,甚至还可以下楼跑一跑,把个人的作息调节得比较规律,可每到睡眠前,还是会被妄念袭扰,让人在这个略显陌生的空间里,没法安睡。在床上挣扎良久,听着外头偶尔驰过的车声和飞机起落声,睡意完全消失了。

  在那里的两三天内,我会在傍晚时候,在一条江的水路上跑步、散步,两边都还是庄稼地,农人们有些简易的木房,就修建在地里。有一回,我碰到一个搭着塑料膜的果园里,有人在里头正架着设备做网络直播——是在售卖这田间的原生态农产品还是售卖这里的清风与落霞?当车声稀疏,眼前的田野变得越来越荒凉的时候,落下的夕阳,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色的霞光。看不到人,很好,一步一步走入自然的深处,那里有流水、荒草、鸟虫、风;有人出现,也没关系,其稀疏的身影,在路的某个角落登场,并不会显得拥挤,彼此间互相保持距离,走近了,擦身过去,没有问候,不需打听。那样的傍晚特别迷人。有时我会拐进一个村子,在村巷中穿梭来去,变得有些恍惚,像走回了自己老家;村中有一座祠堂,在夕光中显得庄严肃穆。祠堂的门大多数时候是关着的,我在祠堂门前的庭院站一站,有一些焚烧过的香烛纸钱的味道飘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肃穆而宁静,和某些看不到的人与物,产生联结。

  最理想的独居,往往是出差时。一个人拎着行李,在一个又一个机场、一扇又一扇舷窗边,眼前皆是陌生人,人反而能卸下所有的压力。参加某个会、某场活动、某场讲课,仍免不了要和人接触,在饭桌上交谈、敬酒、闲聊,叹世事之多变,哀民生之多艰……可所有热闹之后,酒店房间里,还是一个人,面对那空荡荡。很难描述住酒店时的感觉,你什么都不用管,在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前,你可以睡得昏天暗地,那是一个完全属于你的空间——在退房前的那段时间内。但你同时也会有身处陌生地的慌张,又不知道这一次出行能否顺利——尤其到了2020年以后,每一次出行,都有可能会在某个地方被滞留,你不知道你的脚步会在哪里被截断,你回不到上一个地方,去不了下一个地方——你没前没后,成了一个空洞的存在,你得开始真正的独居了。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羡慕古人,羡慕五年、十年前的自己,没有完全被移动互联网、被Wi-Fi、被数据流量给捆绑,仍旧算某种意义上完整的肉身,在行动上、在心理上,能更加自在。而眼下,我们被一个个号码所勒紧,成为大数据中的一个部分,被永远存储与观看,任何一个脚步,都被目光所注视——甚至,你随口讲出来的某个产品,已经借由手机,被商家听到,你再次打开屏幕,相关的推送、购买链接已经发来……你如何能从这千丝万缕的世界里抽身而出,做到真正意义上肉身与精神的“独居”?

  古书里,那些悟道的高人,为什么都要经过面壁、闭关的修炼?那是要把由眼耳鼻舌身意所带来的外界杂念降到最低,让被遮蔽的自我浮现,重新寻回自己。在那些空荡荡的山洞里,面对一堵山壁,以最简单的食物、水维持身体的机能,以眼耳鼻舌身跟外界的隔绝,来降低“意”所带来的念头翻涌——这,或许才是最终极的独居,目标是在内心的安宁之中,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我。

  三

  奔跑是一场和自己的搏斗。

  跑步鞋、袜子、运动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运动耳机、护踝、护腕、水壶、运动APP……准备好了跑步所需要的一切,真正下楼,跑起来,仍是一场与自己艰苦卓绝的搏斗。对大部分人来讲,奔跑起来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知怎么的,准备好的一系列鼓动我们跑起来的东西,很快就荒废了。也曾见过熟识的人,跑一千米,然后两千米,最后五千米、十千米……有一天,他就报名参加马拉松了,名次倒是次要的,关键是真的跑完了,拿到了一枚完成全马的奖牌。我们多羡慕那些真能跑起来的人,一米又一米,一圈又一圈,全是跟个人的性格弱点的较劲,全是对自己的狠。我,基本上属于那个动一下休息一周的人,总是没能把跑步真正铭刻成生命里的习惯。野心勃勃赌誓发狠,准备咬着牙跑下去,然后鞋子坏了、连续数天的暴雨来了、加班了、出差了、感冒了……各种意外情况层出不穷,不断诱惑我们赶紧放弃。当我们松口,说“今天就算了吧”,此前所有的坚持顿时溃败。

  跑步,是某种时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夜跑,成了很多人与自己相处的方式,一个人,耳边响起歌声,在夜色中,让汗水一点儿一点儿溢出来——这样的画面,让很多人觉得青春、健康,充满了健朗的吸引力。当然,这里头,又有很多人,跑着跑着,停下,慢慢走,那种持续的、稳健的、满是节奏的奔跑,总是太难建立起来。炫耀步数、晒出奔跑路线、健身APP里的虚拟奖牌、达到多少米多少次后就奖励自己什么奖品的规划……所有“奖励措施”全用上,就是为了治疗自己的懈怠。想锻炼的人总是这样,明白“动”起来,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仍旧难以抵御身体舒适的诱惑,处于一种“内心愧疚”与“身体舒适”的左右为难之中。

  很多年里,奔跑的习惯总是不能建立起来,为了逼迫自己,为了让自己在环境的催促下不懈怠,我去了健身房。在那个离我家很近的健身房里,周围的“动”让我即使想偷懒,也没法真正“静”下来。很多个夜里,我在跑步机和其他设备上挥汗五十分钟,下楼,到路边摊点一个冰椰子,享受着夏夜和某种貌似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很快地,这个习惯就被摧毁了——疫情后,健身房先是停业了一个多月,后来又缩短了营业时间,再过一段关门了。我又回到户外,继续和身上的懈怠搏斗。

  很多时候,我想象着,若是回到老家,沿着绕村的水泥路一路奔跑,看着夕阳给庄稼地洒满金黄,应该是很舒适的画面——真回去了,却又几乎一次也没有迈开脚,想象仍然只是想象。我们很少看到农村人跑步,跑步是城市人的运动和时尚——身处热闹却常常深感孤独的都市人,把跑步当作和“静坐”一样的“修行”方式,是和自己相处的生活方式。无论那些略显僻静的街巷里,奔跑着的人有几个,只要一动起来,你总是在和自己较劲,在和自己相处,没有任何人能真正出一点儿力气帮上你。你步履沉重,总想:跑吧,跑着跑着,就健康起来了。越是这么想,跑得也越是艰苦。到了最后,干脆散散步算了,放弃了,认了……突如其来的泄气,又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普通,意识到了,即使只是迈开腿这么一件人人都会的事,我们也远不如人。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青春瞬间消逝,中年迎面而来。

  四

  落雨和不落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雨水是一种提醒,告诉天空下的人们,此时应该暂停。无论你在干什么,这时候,都该找到一个躲雨的地方,让本来的奔忙停歇下来,看雨落到地面上,如果手边有一杯咖啡或一杯热茶、如果和雨水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就更好了。人的奇怪在于,你要想内心安静,在一个悄无声息的环境里反而不行,极端的安静让人变得愈加躁动;而一些声音在耳边响着,反而能让人平静下来——学生们听到老师开讲,成年人在会场听到领导的慷慨激昂,总是很容易犯困与入睡,躺到床上反而辗转难眠。这是老天造人故意留下的BUG,让你的心总是和身体南辕北辙,你刻意干啥啥就失败。

  很多人的手机上,都安装了帮助静心的音乐APP,不外乎一些舒缓的曲子,或者海潮的起伏声,或者风吹树叶声,或者落雨掉下的滴答声……这些自然的声音,让人消融其中。我曾思考过,想让人安静下来,声音得没有规律、没有旋律——一旦固定的时间响起某个固定的声音,你便会被这种既定规则吸引,内心与其“共振”;一旦形成某种熟悉的旋律,你没法控制自己不去哼唱。自然的参差、错落、无规律可循的声响,不会在人的内心形成“期待”,你便会在声音中遗忘掉声音,甚至遗忘掉某部分的自己——这便是听觉的宁静。

  但现代人更愿意打开APP倾听模拟的雨声,而不是注视一场真正从高空落下的雨。大雨是很没意思的,忽然而来,瞬间而逝,积累的雨水也很快就被地面吸收。得是那种略显绵长的雨,没那么具有侵略性,让人舒缓安静。梅雨不行,那是让人腻烦的攻击,那是销魂蚀骨的腐败。我所居住的海口,每年冬季有那么个把月,断断续续有梅雨降落,满世界全是湿的,一出门,你会特别讨厌自己;一回家,你能感觉到任何一个角落都漫溢着水汽。到了回南天,寒气消退,墙壁、地板冒出水珠,你好像一直浸泡在泥潭里,你没法在家里待,只想着逃离。洗的衣服永远不干,挂了几天后,散出刺鼻的霉味,吹风机上场,一件一件对着吹。门窗全部关闭,空调上场,还得上抽湿机——抽湿机显示,空气中的湿度已近百分之百,没一会儿,就抽出一桶水,而湿度几乎纹丝不减,没有降低。想起北方干燥到静电四起,需要在房间里开加湿器,让人苦笑。

  夏雨是好的,地面暴热,一场雨酣畅淋漓,让热气得到抑制——地面犹如发烫的舌头,得到了冰水的浇灌。我更爱秋雨,尤其是秋夜里的落雨,滴答声自带消声的功能,把其他的杂音都消弭了,只剩下这让人安静的滴落之声。这样的夜,不适合开启白色的灯,而要黄灯,昏黄的光,自带暖意,斜靠在这昏黄的台灯旁,翻看一本旧书:诗词选、笔记小说、古代文人札记、侠客们夜里奔袭的武侠小说……在此时,不是阅读,而是进入,是越过纸张与文字的次元壁,与那些纸上的生命相遇。在此时,喧闹、争执、害人之心都没有了,你只愿斜斜地躺着,屋外的雨声像按摩的手,让你浑身松懈。这样的夜雨,可以让你瞬间回到你所怀念的乡村旧日,你会想起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的画面,只能用脸盆接住屋顶漏下的雨滴,起先是击打空盆的回响,继而是掉落在水面的滴答。少年时的记忆,在这一刻卷土重来,人不得不在此刻伤感——伤感时光永逝,所有少年时的经历,皆幻化为“美”。

  五

  爱不爱进厨房,也成了人群的分类法。

  据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装修,家里已经把厨房这个空间给删除掉了。很多人完全可以靠点外卖活着。疫情之后,有时被迫居家,外卖也吃腻了,不得不把厨艺修炼了起来,各类居家网红食品的照片,塞满了朋友圈。我是一个热爱下厨的人,这当然源自我小时的被迫“修炼”——我小学五年级之时,和弟妹们一起在镇上租房住,我是最大的那个,是“家长”,煮饭做菜,我是主力。即便现在,偶尔回老家,下厨的也常常是我,并非说让母亲歇一歇,而是习惯了——有我在的时候,就见不得其他人在厨房里忙。在城市里生活,我天天在家做饭,不全是对店面食物的不信任,而是更想讨好自己舌尖的味蕾——我知道自己舌尖的敏感度,简单地煎一个蛋、洒两滴酱油,也比在外头一吃就觉胸口发闷的大餐来得舒坦。家里的小朋友自小吃我烹煮的食物惯了,也变得不愿外出吃饭,他尤其要吃手工面——只要有面,那就是一顿愉快的晚餐;只要有面,他总会舔完最后一滴汤。我曾跟他开玩笑:“等你长大了,等你上了大学,在学校居住的时候,你最怀念的,肯定是爸爸手擀的面条。”

  有的朋友闻不得油烟味,觉得那会让家里变得不可忍受;但也有的人,几乎只有在厨房里,才能感觉到内心真正的宁静。近些年来,最火爆的纪录片,诸如《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都是与美食相关的。各种视频网站上,关于美食的短视频也最为火爆——食物与味蕾的接触、食物从手的劳作里诞生,暗藏着现代人的情感寄托。可以简化成“到各家小店吃吃吃”这唯一一个情节的日本系列剧《独孤的美食家》拍摄到了十多季,连片名也变成当代人的某种预言。在城市里,吃饭成了很孤独的一件事,一个人点餐时的孤独感,让爱热闹的中国人内心百感交集。我是很真切地感觉到,下班后,准备晚餐时,是一天中最让人放松的时刻——那时,烦人的工作、恼人的交际暂时不需理会,而且,孩子还没放学,妻子还没把他接回来……厨房里,安静地跟鱼肉菜瓜亲近,手机连着蓝牙小音箱,播放着旧歌曲。我习惯先把所有的菜切完洗净,所有的料也备好了,才开始点火。炉火点燃,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步骤,让食物完成从灶台抵达舌尖上的“规划”,如此解压。

  厨房和主卧一样,也带有某种私密性质,我不习惯别人钻到我家的厨房来。到了别人家,我也不会热衷钻到他们的厨房去——那是属于屋主的独立空间。前些年,各种“大胃王”的视频,以令人咋舌的夸张席卷而来,网络整治后,纯粹以食量大为卖点的视频越来越少,各种探店、美食教程等视频涌起,越来越专业,那么多人热衷和别人分享食物的愉悦。而在我看来,热衷于此的人越多,越说明当代人的孤独。我们越来越难跨步出门——尤其是疫情以后——真正到天地之间感受某种扎实的愉悦或痛感已经越来越难,而味蕾刺激则是最容易获得的。真正的美食享用之后,也会留下巨大的空虚感,尤其是看到杯盘狼藉,需要你慢慢去收拾,你会理解“无不散之筵席”这句俗语背后的痛感与唏嘘。

  到陌生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吃饭,我不喜欢刷着手机上的联系人,找到一个当地的朋友,见面、喝茶、下馆子,呼天喊地。我总是悄悄的,不愿让别人知道我来到了这里。随便找一个看得顺眼的路边小店,一个人,爱吃什么点什么。甚至在小区门口的热闹喧天的茶馆里,我也常常一个人,看一群一群的中老年人谈天说地,并不觉得怪异。而且很奇怪,他们聊的声音越大,我反而觉得心中越是安静,生活中的那些闹心事,也在那一刻被剔除、被驱赶。对茶馆里的那些老者来讲,或许也是这样,无论日子多么难过,只要还能下楼,还能在这路边的茶馆里点一杯加糖的熬煮红茶,就没有什么困难是熬不过去的。

  六

  我们已经没法想象以前没有视频对话的样子了。

  可其实,这种无处不在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多少年。智能手机让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另一个人、与他对话,也是在手机流量的价钱降下来之后,视频对话更加普及。忽然之间,每个人都开始对着电脑或手机喃喃自语,无论你是一个网络主播,还是一个会议达人;无论你是一个老师,还是对着电脑甩手踢脚上体育课的七岁小学生……不知道是主动还是被迫,我们就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并习以为常——可如果我们把面前的电脑或手机撤掉、遮挡,我们便会看到一个人痴痴愣愣地手舞足蹈,看到他无端地狂笑与哭闹。是的,忽然之间,很多人已经没法和另外的人直接面对了,总要通过一个介质、总要隔些距离,才能无所顾忌地完成言语和动作的表演。当年陈冠希的意外事件,以活生生的例证,让很多人意识到网络的不可靠,可没办法,人们仍旧没法拒绝网络的诱惑,仍旧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是私密的点对点,不会有外泄的可能。我们总是心存侥幸,我们是那个厄运不会降临的意外。

  是的,这个时代,那些最不愿意面对真实人群的人,却最是热衷在网络上面对虚拟之人——再说了,什么是真实呢?看似完全真实的世界,可你完全不愿看一眼,不愿与之产生交集,那这真实还存在吗?面对由某个躲在互联网另一端的人虚构出来的某个代号,你却投入了最真切、最沉痛的情感,每一行代码的变化都足以让你心荡波澜,每一个数字的波动都让你神魂颠倒,这样的情绪如何简单地归为一句“虚假”?所谓的真,是物理世界的真还是情感世界的真?而且,按照现代的科学,不断往深处挖掘,物理世界哪有几样经得起“真”的质问?物质世界不断往里追,到最后只看到了空洞与虚无;情感世界的波动,也可以被简化为神经元与光波的某种传导……一旦不断较“真”,不停往前追溯,所有的“真”都将垮塌。于是,在内卷时代彻底躺平,在某种幻想之中投射所有的情感,也未必不是人的一种出路和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元宇宙”这个概念的出现,绝非仅仅是经济行为,也绝非仅仅是技术的催促,更重要的是现实土壤,是人们有了这个需求,是人们突然发现应该有一个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只是想象中的应该有的意愿)来构建的世界。

  只要面对着视频,每个人都会带上表演性质——正式“会晤”前,每个人都会在打开视频之后,不断摆弄位置、调整灯光、伸缩距离……以让镜头里的自己展现出最让自己满意的样子。软件公司也最懂人性,各种美颜功能纷纷出现,软件公司了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那张脸不满意,总是在软件的美化中,调试出一张接近用户想象的脸。在视频的过程中——即使是比较严肃的视频会议,人们也要不断注视着屏幕上自己的神态,一点点调整,以让自己在自己眼中顺眼起来。在这几乎人人当主播、人人直播的时代,视频已经不仅仅是和别的人对视、聊天那么简单了,这就是一场表演,就是一个人被数十万数百万双眼睛注视的表演,你想不郑重其事还真不行。我们自然也可以看到,很多在日常生活里一言不发一言不会发的人,在面对着视频之时,却口若悬河。我们更可以看到,真正的网络红人,很少有那些传统的娱乐圈里走出的大明星——面对着视频的表演和面对着观众的表演,是完全不同的。

  视频的时候,人看不到自己的形象,会有点儿心慌——你不知道自己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么样的,你会心虚,你会陷入失控的无助。尤其是刚学习视频讲课的时候,对方没有把视频打开,只留下一个个一动不动的头像,你感觉自己站在教室的讲台上,里头空荡无人只剩桌椅,而你还要装作讲得激情四溢。这样的对话方式,总是在结束之后,让人无法自评,无论你的表现是否完好,无论视频结束之后你是不是收到别人发来的赞美,你都会后悔自己哪句话说得太自毁形象,恨不得把“进度条”拨回去,再讲一遍。至少我是这样,每一次视频会议、视频讲课之后,总会陷入短暂的虚无,一种空荡荡的寂寞席卷而来——我想了很久才明白,这都是由于我们再也无法确定说话的对象,还是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对着电脑喃喃自语,我们所有的话都说给自己听,聆听者没有呼吸和体温,没有回声与应和,我们架起一个摄像头,拍下一个对着空无表演、对着空无默念台词的自己,这当然很难。对于所有演员都是如此,观众塞满剧场的时候,压力当然大,而压力更大的时候,则是当观众纷纷退场,甚至根本没有观众进场的时候。环顾无一人,你还能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喊出一声撕心裂肺、笑出两句幽默讥讽?我们最害怕的,是一个人面对所有的空荡荡。

  七

  新冠病毒带来的影响既是身体的,又是精神的;既是个人性的,又是社会性的;既是即时的,又是长久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公共管理的……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到了最后,每个人都还是得以自己的身体面对它。无论怎么样,都绕不过最后跟它拼刺刀、拼身体的免疫力的阶段。从某种理想状态上来讲,当病毒出现,整个世界静默下来,截断其传播路线,是最有效的方法,可这个方法需要建立在整个社会愿意配合的前提下。新冠不断进化,其逃逸的能力迅速飞升,我们最后也只能挺起胸膛,与其短兵相接。

  病毒首先是针对身体来的,可到了最后,破坏最大的,却是人与人的相处方式。现代化的生活,人与人的相处方式是聚集的,病毒却对这样的方式发出攻击,只要你靠近、交流,就有被感染的风险……人和人相处的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即使是男女电光石火的动心一刻,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在2020年以前,男女之前的感情,那就是感情。可2020年以后,两人动心了,想套近乎,心里是会有犹豫的,对方是不是阳了?即使自己已经阳过,靠近了会不会“复阳”,这仍是巨大的谜团……换句话说,2020年之后,男女之间情感的诞生过程中,有太多非情感因素的介入,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而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也就是说,人们的感知形式、情感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人们或许还很难理解,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很难理解,这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相处方式,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也就是说,从短暂的时期来说,病毒冲击的,是我们的身体,而从长远来看,则是不断逼迫我们在某种极限状态下,从古人要求的“慎独”转变为“慎群”。是的,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群体生活。在我阳了之后,小孩已经居家网课,妻子还得天天上班,我不想把病毒传给他们——能晚一天是一天。幸好我的那个在城市边缘的小房子可以躲一躲。我陷入一种极度困倦的状态,吃饱了睡,睡醒了吃。是的,人到了这个时刻,不能不慎群,不能不考虑自己作为一个传染源的影响。我阳的时候,周围已经出现了大量病例,可我还是能感觉到,面对“未阳人”,“阳者”是会有着某种羞耻感的。

  ——病本来就会带来羞耻,因为它暴露了身体的缺陷;如果这病还会传给别人,更会带来羞耻,因为那好像暴露了自己“精神”的缺陷。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得不思考“慎群”的含义。

  亲身经历病毒感染之后,我在朋友圈里写下一句调侃的话:“这病毒绝对是智能的,估计你身上哪里弱,它就攻击哪里,所以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平常话多嗓门儿大,还爱吼,它攻击喉咙,喉咙就痒;平时睡眠不好,这三四天就特别困,真是沾床就睡,恨不得一直倒在床上,睡醒还会有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啥的茫然。只能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事,病毒是以全员体检的方式,来提醒我们身体的毛病,该矫正的生活习惯,立即矫正。”这又并非真的只是调侃,所有的坏遭遇,都应该被我们反省,并从中获取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滋养,否则我们就枉费了人之为人的价值。

  八

  热闹繁华的都市生活,本应是群体的、是公共的、是喧哗的、是合奏的、是广场式的、是车水马龙的、是霓虹闪烁的、是七嘴八舌的、是海报式的、是博物馆式的、是展览式的、是航拍式的、是长镜头式的……可这时代的种种转变,却又让这一切走向其相反的方向,走向个人、单一、沉默、独唱、密闭、街道空空、幽暗无光、万马齐喑……最终把每一个都市人,都变成了当代的隐者。我们都不得不成为一个闹市中的隐者,甚至想手拿一块可以涂掉一切的橡皮擦,对着虚空擦拭,抹掉一切,最后反手,把自己给“隐”掉。

  林森,作家,《天涯》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小镇》《捧一个冰椰子度过漫长夏日》《海风今岁寒》《海里岸上》《小镇及其他》《关关雎鸠》《暖若春风》《岛》《月落星归》《海岛的忧郁》《乡野之神》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北京文学奖、长江文艺双年奖等,作品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扬子江评论》文学排行榜等。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文旅中的当代中国”主题征文启事
淄博市图书馆征文大赛
更多...

叶君健

杨骚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陈欣:“滴灌通”投融资模式应纳入金融监管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