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326        发布时间:[2023-09-28]

  前些年,有一家出版社收集刘征、沈鹏、周笃文先生的诗词作品,出版了一本《三贤集》。书里另外收录了几位中青年作者的作品,以示“传承和接力”之意。其中也包括我的一些习作,并在关于我的简介中,用了“师从三贤”这四个字。当时,我确实从沈先生的书法和诗艺中得到过诸多教益,但和沈先生的直接接触并不多,因而见到样书中的这四个字后,我心里很不安,担心给人造成“攀附名师”的误会。我的“担心”被友人转达给了沈先生,后来在一次座谈会上见面时,先生很温暖地鼓励了我。随后我给沈先生寄去一幅自抄的习作,先生也回寄我一幅自作绝句的斗方墨宝。从此真的有幸,与先生结下一份特别的师生缘。

  在和沈先生的接触中,我听他谈书法的时候较少,主要是谈诗。

  沈先生15岁时就发起创办文学刊物《曙光》并任主编,文学底蕴非常深厚。沈先生认为,“真正有创造性的艺术必须具备个性。人都偏爱自己的个性,也要学会尊重别人,互相评论而不独尊于一”。他提出的“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艺术主张,我非常有共鸣,也由此进一步理解了先生个性独具的书学理念和诗学理念。

  我们来看沈先生的一首《闲吟》:

  坐井天庭远,观书雨露滋。

  三餐唯嗜粥,一念不忘诗。

  搜索枯肠涩,重温旧梦丝。

  闲来耽异想,随处启新知。

  虽然名曰闲吟,实则是郑重庄严的自白。其中“一念不忘诗”的倾诉,多么动人心弦。他在诗词上用功颇勤,用力颇深,用情颇重。他精通诗词格律,自持颇严,自律颇切。我记得多次接听沈先生的电话,大都是他想起了新作中的某个格律问题,亲自来给我讲述自己的推敲过程。有一次,沈先生写了一首《读某刊贪官榜》,初稿是这样的:

  堂皇冠冕好贪同,革命功劳历数荣。

  登台誓做守门犬,稳步飙升巨蠹虫。

  贿行人托非关我,财色天然本自情。

  法治缘何空一语,再从体制探其真。

  这首诗是先生在一场重病之后写的。诗中的同、荣、虫、情、真分属于东、庚、真韵,不是一个韵部。后来先生发现这一问题之后,不顾大病初愈,又很仔细地修改了一遍,改稿如下:

  堂皇冠冕锦衣程,劳苦功成榜挂名。

  俯首谦恭怜百姓,升官使转善纵横。

  贿行人托非关我,财色天然本性情。

  法治缘何疏漏网,再从体制探分明。

  改稿用庚韵,相当于又再次改写了一遍。考虑到先生已是年过九旬之人,又是在大病初愈之后,其严谨诗风,让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点赞。

  虽然在诗词格律上如此自我严格要求,但是他又不是机械教条地完全死守格律。一篇诗词作品无论有着多么复杂的思想内涵、多么繁复的情感变化,但都在诗词格律的动态平衡中寻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其多样性中的和谐统一。那种片面强调格律“严不可犯”理念,其实只是一种“机械的重现”,而不是“审美的重现”。今年3月24日,沈先生在写给我的一封短柬中提到格律问题,还专门赠来一首绝句:

  滴答声中谈节奏,便将形式双面分。

  文豪高氏发聋聩,人处应当大写人。

  这里的高氏,指的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诗的第四句化用的是高尔基的名言。沈先生在这里特别提到“形式分内在形式与外部形式”的话题。“内在形式”,我理解是诗词的内在审美规律,“外部形式”,我理解是指诗词的平仄规则。平仄规则是显性遗传,审美规律则是血脉流继。诗词格律的历代承传和审美重现,不是简单的原样重复,而是不同情感需求与生命能量的重新积累与感发。沈先生讲授书法时,专门讲到“活”法。他比较了一番儿童画和儿童书法的教学之后,说道:“评选儿童书画时我常有这样的感慨:不少(不是全部,也不一定许多)儿童画还保留着天真的童趣,可是绝大多数儿童书法都是‘小大人’的面孔。教学者只知授人以‘死’法,而不懂得‘活’法。‘活’法才是真正从实践中得来并启发实践的,‘死’法,脱离实际却貌似艰深,可能连教学者本人也不见得能弄懂。”沈先生强调创作的“原创性”,力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求新求变。讲的是书法,对诗词写作也很有启发意义。

  诗重“活”法,贵天趣。张九龄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为什么用“生”字,却不用“升”字?“升”字是惯性思维、寻常手段,合于“法”而淡于味,这就是“死”法;“生”字则摇曳多姿、神采飞扬,赋予了大海、明月一种非同凡俗的鲜活和生动,是诗家眼光、诗性思维,异于“法”而浓于趣,这就是“活”法。我在给先生寄去的诗话中提到关于这两句诗的以上理解,沈先生帮我特别补充了一句话:“‘生’字更具有‘海’与‘明月’为一体的感觉,接下句更妙。”

  下面例举一首我很喜欢的沈先生作品:

  梅花岭史可法墓

  我来梅花岭,梅花杳无影。

  清气满园林,衣冠应未冷!

  这首诗的前两句基本是古绝形式,口语化的句子非常朴素,但用在这里就非常妥帖顺畅,同时为后边的两个律句做了很自然的铺垫。沈先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美学发现,用的虽然是俗字俗语,却又空灵玄妙,生趣十足,这也可视作运用“活”法的一个成功例证。

  没有“活”法的“格律溜”,就如同面黄肌瘦、苍白贫血的蜡像。尽管经过了精心打扮,却也终究比不上活蹦乱跳的、哪怕有缺陷的真实生命。这也正如沈先生所言:“原创意味着个性,意味着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而且必须提出个性化的要求,否则,艺术的本质就失去了。”

  沈先生特别重视诗中“言志”,认为“诗,还是要以言志为根本”。他说:“在相对的意义上,题材无论大小之分,‘志’有高低之别。以我个人来说,希望多读点情深意切、能与读者平等交流又提高读者精神境界的诗作,至于何种体裁并不重要。写真实,指客观现实的真,而首先是作者意识中的真挚、高远。硬要为某种统一意志服务,依附某种政治口号,违背了文艺的本体特征。”这一诗学观点,同样可以用来观照他本人的诗词理念和创作追求。此处不妨例举一首《吴为山君画余遇一长老》,沈先生在诗中风趣地进行了一番自我对话:

  犹似佛禅犹似仙,偶逢歧路亦逢缘。

  海天何处今宵宿?径陌前程几度迁。

  汝也远离尘俗去,余兮羁绊网罗牵。

  崎岖总有不平事,大道长留人世间。

  他用朴素的语言把心中情志用疑问的形式和盘托出,真挚透明,温暖热烈。其中也出现了“歧路”“羁绊”“几度迁”之类书面语言,但没有任何板滞感觉,反而流利畅达,气韵流转,体现了高超的语感魅力。

  沈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辣味十足的《索书》:

  工具由人好支配,侈言“心画”不由心。

  眼下纷纷求索者,惟追“福”“寿”抵黄金。

  这首诗叙述的是先生书法创作时遇到的一些现实镜像。去年春节前夕,我曾和诗友一起去拜访沈先生。先生提到这首诗,笑谈如今某些人来索书,最时兴的是“福”“寿”二字。也就是说,一些人前来索求书法,往往不是注重内容,而是追求浮泛的福寿之类的吉祥话。沈先生自言一向不大喜欢书写“福”“寿”,又幽默地表示“为迎合‘需要’,不伤‘感情’……”沈先生认为书法以汉字为本,书法创作者由汉字的形美发挥为艺术,具美感和高尚的意境。书法本身不含功利目的。人活着实在远非为着“福”“寿”。他说:“尤其是面对损人利己、党同伐异、毁坏自然等等,还要想方设法谋个人福、寿,如何了得?”书法如此,作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记得我曾给沈先生看过一篇短文,题目叫《著一直语》,我在文中写道:“诗词之道易也,见所见、闻所闻、书所书而已。有的作品是嚷出来的,有的作品是想出来的,有的作品是仿出来的。脱口而出者妙合无垠,最为高超。”沈先生回函耐心指点,并特意亲笔在文中帮我加了这样一段话:“这里涉及创作的直觉性,也涉及评论的理性。此二者有区别,但从根本上说,也具有一致性。潜意识——显意识,二者均来自生活的感发和理念的积累,可以互相转化、相辅相成,而相较而言,潜意识更接近于艺术创作的本真本色之态,更注重妙手偶得之趣。”这一段话,或许可以为研究沈先生的诗词艺术补充一份直接的理解和感悟。先生自己的诗词作品,均是本真本色之作。而他关于潜意识和显意识的辩证分析,则给我带来更多的联翩浮想和美好收获。

  今年5月17日,我还曾收到沈先生《暮春读旧时解放区民歌》的手稿照片,并和先生作过一些交流。后来几天,也曾收到先生亲自打来的电话,还特意相约不时来电继续交流。先生严谨包容的大家风范,总是让我想起“穆如清风”的古老诗句。我知道先生因病,已经住院一段时间了,但因为常常能读到先生的新作,反而总感觉他会很快康复,就像前几次似的。但是没想到,8月21日下午,同事告诉我:“沈鹏先生逝世了。”忽觉万千悲凉,蓦然涌上心头。当天早晨有雨,我借雨抒怀,填了一阕《千秋岁》,表达心中的怀念:

  雨沉珠坠,凌乱成悲泪。风翼远,弦声碎。鹏归河汉上,情出襟期内。仙客去,笔花万点藏云旆。 高义饶雄伟,奇境留沉醉。波旋碧,峰飞翠。骎骎兮所盛,飒飒兮其美。心永在,介居一爱绵如水。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文旅中的当代中国”主题征文启事
淄博市图书馆征文大赛
更多...

叶君健

杨骚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陈欣:“滴灌通”投融资模式应纳入金融监管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