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87        发布时间:[2023-10-01]

  锤子不仅仅是个念想

  父亲去世前把我叫到炕边告诉我,他的石匠工具放在深井村的油坊里,让我记得拿回来。安葬完父亲我立即去了深井村,找到油坊的大师傅要石匠工具。大师傅告诉我,人没了,要那些家当有什么用。他连找都没找,就把我打发走了。

  我便空着手回来。父亲交给我最后的念想,就这样没了。

  父亲的工具是一把木把锤子、几片錾子和几根钎子,装在一个用牛皮、羊皮、破帆布补过多处的帆布包里。这是父亲展示自己手艺的全部家当,也是我们一家吃饭的家当。

  锤子把不知是什么木料的,已被父亲用手磨得亮黄亮黄的,因为使用多年,锤把底部已被他在地上磕得裂了一道缝,父亲用铁丝在锤把底部箍了个圈。锤子头和十五岁的我的拳头大小差不多,用熟铁特制,像是削去四角的梯形铁疙瘩,大的一头是平日里见到的锤面,小的一头中间开有一道卡槽,以便在石磨上凿制不同的纹路时,可以卡入并更换不同规格的铁錾子。錾子的样子更是简单,几个錾钢或夹钢的铁片,火柴盒大小,薄厚不等,卡在锤子的卡槽里用。钎子约拇指般粗,有的一尺来长,有的只有巴掌来长,原本都有一尺多长,多年来在锤子和石磨的洗礼下,钎头披上了卷发,如同戴了顶圆帽,钎子尖在生活的磨砺中一次次地被磨去铅华。

  父亲的工作对象是石磨,上下两合都带有齿牙,对称、平整。石磨经过无数次的旋转研磨后,磨秃了自己的齿牙,父亲便用手中的锤子、钎子、錾子再把齿牙开凿出来,如同牙医一般修补石磨的牙齿。

  锻造石磨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拜师学艺。可我一直没有弄清父亲石匠手艺的来历,他好像没有师承,又好像师承多家。父亲原本是西安一家字号的伙计,1936年因送一封信件从西安挑着担子到了定边,被安排在盐马古道旁的搭伙店粮草站,专门给南下西峰的运盐队提供粮草。抗日战争后期,运盐队少了,父亲又在大山深处开了一家油坊,明开油坊,暗传情报。

  父亲是油坊的掌柜,榨油的大师傅,按理不应再干石匠,可在那黄上峻岭中,磨齿秃了常常会因一时找不到锻磨的匠人而误事,父亲在摸索中学会了石匠的手艺。

  艺多人不穷。父亲学会的手艺很多,榨油、建油坊、酿酒、酿醋、做豆腐、熬糖。重重的一身手艺,几乎压断了他的脊梁骨,却没能改变他贫穷的人生。

  搭伙店的油坊建在狭窄的一道沟中,父亲在这道沟里坎坷地度过青年时代。公私合营之后,他以地下情报员的身份当上了合作社职员,随后又以一身的手艺调进县城,担任糖酒粉厂的厂长,把他酿酒、熬糖、做豆腐的手艺全用在了厂里。

  一个人的命运常常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在随后的日子里,糖酒粉厂下马了,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也被精简回家。父亲是甘肃庆阳人,无家可回,住在小县城里,贩过香烟,种过农田,在他年近五十之时,又重新操起锤子。

  中国人做事讲究的是心平、气和、稳重,锻磨也是一样,磨要稳,面要平,齿要直。这是粗糙中含有精细的技术活,锻磨时一手握稳钎子,一手持锤子敲击。锻磨掌握的是力道,用力过大会敲破齿牙,用力过小不出活儿。还要在不同的位置把握好不同的力道。铁锤敲击着铁钎,在坚硬的齿牙上一道一道地划过,不时溅起一束束火花。开凿到磨芯细小的齿牙时,必须一锤紧贴一锤地凿,力度要一致,其严格的程度到了在同一个地方容不下两锤的击打。

  开盘新磨则不同,先要凿圆磨盘,然后在大小不同的石盘上,经过计算分割,才能把磨齿均匀地分布在磨盘上,这技艺没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很难完成的。父亲是文盲,别说数学,就连十以上的算数恐怕都需要扳着手指才能算出。可每开一盘新磨,父亲蹲在磨前,手拿一根小木棍,沾上用锅底灰和成的“墨水”,用只有自己才会使用的数学规则,计算每一道齿牙的长、宽、高。每算好一个点,用沾有锅底灰墨的水点一个点。不一会儿,新凿平的磨盘上被他点了无数个小黑点,他用镶在锤子上的錾子把小黑点连接起来,形成数十条长短不等的线条。因是用錾子画在石头上的线条,断断续续不很清楚,外人根本看不明白,可父亲不论磨盘大小,他都能算得严丝合缝。

  开槽时也是极小心的,一点一点地凿击,锤子、錾子、石磨交替的撞击声在空灵的油坊里隐隐飘出,父亲的头上沁出的汗水也伴着敲击声,一点一点地滴下,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从父亲的指缝里流出。

  父亲的计算没有公式,没有法则,一切都在心中。开磨的诀窍,是父亲技艺的精华,是他几十年历练的结果。锤子敲击着钎子和錾子,顽石在父亲的敲击下逐渐被赋予了生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是方圆几百里地有名的石匠。不仅锻磨,还要帮各生产队建油坊。父亲建油坊也是不用尺子,他跨步一约,用手里拿的锹头在地上踏个坑,再用脚靸条线,不一会儿,油坊房墙、油梁、炒锅、料仓的位置就从父亲的靸痕里显出。几年下来,定边、盐池、环县的几十家油坊就是这样被父亲用鞋底靸出来的。

  父亲当了半辈子石匠,那些锤子、錾子跟了他半辈子。他的一生犹如他手中的锤子一般,在敲击人生时,自己的身体也受到了伤害,渐渐地在生活的磨砺下累了、倦了。锤子不能像钎子、錾子那样,尖子磨秃,刃子磨老,可以放在炉火中锻造,炼得通红,用锤子敲击几下,淬把火,放在铁砧上敲出新的尖角,再磨砺再敲打,便能恢复往日的精神。锤子只能承受一再磨损、无法复原的过程。

  手拿锤子,在锻造钎子、錾子的同时,也锻造了父亲一生。常年的重体力劳动,让父亲落下了遍体伤痕。他六十一岁那年,带着诸多遗憾去世了。

  我曾听过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的讲座:西方的文明史是一部关于锤子发展的历史。他用柏拉图的哲学理念讲述,锤子不在于它的外部特征,每一把具体的、感性的锤子,是对锤子理念的分析和模仿。王教授讲的是哲学,是一种思维的理念。他的锤子只是一种物象,不是生活中的实物。

  无刃为锤,有刃为斧,锤子和斧子对古老的中华文明开创贡献不凡。

  盘古手持大斧劈开混沌,斧正了我们的世界。先祖抱石为锤,用以击打猎物,采摘果实。黄帝大战蚩尤,锤子又被作为武器,抗击来敌,拯救自己的部落,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历史上的战争频频发生,生活却存在于历史瞬间的每时每刻。

  不论锤子还是斧子,从诞生之日起,虽具有征战护卫的作用,但更多的则是斧正世界,维持生活。就如父亲手中的锤子一样,锤头带刃,具有锤子和斧子的二重性,担负的是一家人最基本的维持生存的重任。

  父亲的锤子是这样,先祖们的锤子也是这样。

  父亲在世时,石磨已渐渐地被机械加工所代替,父亲称之为钢磨,传统的油坊处于变革之中,锤子的作用也逐渐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它们如同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工具一样,经历了自然时代、打制时代、磨制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后,消亡于机械和电子时代。

  父亲算是最后一代石匠,他走了,锤子失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远去了。

  代替它的是新型的工业化生产,油坊的建造已完全交给了建筑工人,再也不需要父亲用脚去靸线,油坊里的石磨换成了铁嘴铜牙的钢磨,飘荡在油坊上空的锤子、錾子、石磨的撞击声也越飘越远,飘逝成人们童年情感的记忆、对故乡的眷恋、一代人的乡愁。

  留在深井村的锤子、钎子、錾子对我来说只做念想而没有实用价值,也渐渐地留在了记忆的深处,不触景已生不了情,留下的记忆也缥缈无迹。

  一个铁匠的寂寞

  大哥是小城里最后的铁匠。说他是最后,因已到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时代,他仍顽固地保留着一个传统的铁匠炉,偶尔会偷偷摸摸地抡几下锤子。

  大哥的铁匠铺被我归纳为家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遗产不单指他那个偷偷摸摸藏在楼宇间的小炉子,也包括他的手艺。

  大哥的手艺不是官方认定最棒的,大哥的棒,棒在老百姓的口中。

  “我家砍刀锛了个豁口,找谁给修一下?”“北门上找苏铁匠,两榔头的事儿。”

  苏铁匠就是我大哥苏国庆,他那个铁匠炉就是为那些铡了个豁口的锹,锛了个豁口的刀留的,两榔头修补齐,再溅点钢水,豁刀豁锹又像新的一样了。

  七十多岁的大哥红光满面,两只手粗壮有力,抡起大锤劲道十足,这大概与他抡了大半辈子大锤有关。

  按民俗的说法,大哥和我是隔山弟兄,也就是异父同母。母亲在十三岁那年嫁给一个比她大一轮多的山东汉子,这汉子为了生计1930年左右在山东当兵,跟着马鸿逵的部队一路来到宁夏。由于他读书识字,没有什么战功就从士兵升到连长。母亲嫁给他时,他是马鸿逵警卫营的连长,陪着马鸿逵住在银川城。母亲的家离西马营(今中山公园)不远,没事时就看看猴。不久,马鸿逵要移住到王泰堡的西公馆,大哥的父亲领着母亲在西公馆东边的李家湾子(后为西河七队),在惠农渠边买了十一亩地雇人耕种。

  中国农民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手里有一块地,心里就踏实了。有了妻子,有了十一亩水地,大哥的父亲想辞职退役本本分分地做个农民,可马鸿逵政府哪能对他放手。他耍赖不去部队,被捆绑起来强行送上了战场。1947年11月,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马鸿逵在傅作义的游说下派兵驰援,大哥的父亲也被派去,他的部队在榆林城外的袁大滩一枪未放,就跟着二少爷马敦静败了回来。

  就在这一年,大哥出生。苏家有了接班人,大哥的父亲说什么也不去当兵了。他的长官也许看他跟着马鸿逵跑了近二十年的缘故,也许是因他属于参加袁大滩援榆战役中的立功人员,就在大哥出生几个月时,准许他脱掉军装换上了便服,在李家湾子侍弄那十一亩水地。

  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是和这个社会的发展相伴的,大哥一家的命运也是这样。他父亲因旧军人的身份在李家湾子领受了许多白眼。1959年冬,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西干渠时,大哥的父亲耐着饥寒参加了这次修渠施工。在人们饿了就勒紧腰带的年月里,大哥父亲的裤带勒得再紧也终究扛不过饥饿和寒冷,1960年初春,还没有等到春草发芽就撒手人寰。

  一个家庭的支柱倒了,一家人立即陷入了绝望。

  十八岁的大姐刚刚出嫁,十六岁的二姐只能顶半个劳力,而大哥在这一年才上小学三年级,他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妹妹。母亲带着五个孩子,缺少劳动力,无人挣工分,一家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吃饭问题。

  经历和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此时,生存高于一切。而缺少劳动力,没有掌事人的家庭,生存直接关系的是生命。

  李记湾子是一个杂姓村,没有族长,也缺乏互助,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算是外来的浮萍,没有根,也缺少依靠。万般无奈,她只能带着孩子远嫁盐池,和我的父亲成家。在离开李家湾子时,外婆心疼女儿,她抚着母亲只有九岁的三女儿说:“把桂琴留给我,我给你养活。”而就是外婆的这几句,令母亲因没能亲手抚养三女儿而痛心了四十多年。

  十三岁的大哥在李记湾子是三年级的学生,来到盐池原本升四年级了,无奈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他又在三年级蹲了一级。我的父亲是一个有着浑身能耐的手艺人,他在盐池县糖酒粉厂领着一帮人熬糖、酿酒、淋醋、压豆腐,辛辛苦苦一个月也挣不下几个工资,一家六口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父亲一辈子有一条黑色的尾巴,1947年他在盐池县麻黄山打虎店子情报站中,因伪乡长张世科的告密,被捕入狱,营救时组织上让被俘人员签名自首保全力量。父亲签名后重新回到打虎店子,而那份自首书上的签名就像黑色的影子一直跟在他的身后。

  父亲和母亲刚结婚时,父亲还有固定的收入,但生活异常艰难。大哥初小毕业后,一个人拉着一家人过日子的父亲,疲惫地把大哥送到盐池县铁业社当学徒。十四岁的大哥由于营养不良长得骨瘦如柴,看起来只有十二三岁,面对和他个头差不多的风箱,他使足全身的力气也拉不动风箱杆。

  “去去去,你连风箱都拉不动,还能抡起个大锤。”大哥被铁业社的老师傅屈万河使了回来,又在北关小学读了两年书。两年后,父亲因他“黑色的尾巴”被糖酒粉厂精简,一家人再次陷入困境。大哥刚能拉动风箱的时候,又踏进了铁业社。

  铁匠是中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曾经有着无上光荣的历史。自春秋至今,两千多年来,铁匠锻造兵器、农具、生活用品,几乎每一次淬火就能使中国的历史向前发展一步。唐代诗人李白出关铸剑时,看到铁匠铺里的匠人们,遂赋诗一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一把锤子抡天下。铁匠确实是七十二行中能挣钱而又快乐潇洒的行当。俗话说:“铁炉一冒烟,木匠砍三天。”拉动风箱冒股烟工夫赚的钱,木匠就得干三天。在社会上闯荡几十年的父亲大概看到铁匠是个能赚钱的行当。那时,在盐池街头有铁匠、木匠、鞋匠、绳匠、篾匠、皮匠、毡匠、地毯匠等大大小小几十个合作社中,他选准了铁业社。

  十五岁的大哥进铁业社时比风箱高不了多少,不是大哥太矮,是那个风箱太高太大了,每一次拉风箱,他都要和师兄一起用力才能扯动风箱杆。

  干了几年,大哥知道了干铁匠的好处,也学会了民间俗语:“黑铁匠,铁匠黑,值五十要一百,一把锄头一斗麦。”不过,赚下的钱到不了他们手里。铁业社是新中国最初集体经济合作的形式,把几个手工作坊聚合在一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几年后经过改造的铁业社逐渐走向企业化,改制成盐池县东方红农具厂,厂子里有了会计、出纳和厂长,工作中有了分工,打锄的打锄,打镰的打镰,焊接、维修、铸造分成了若干个车间,大哥从拉风箱到抡大锤,经过了几年的改造历练过程。

  盐池最早的铁匠是城里姓张的秀才,本来,张秀才读书考中秀才就把家搬出了城,想凭着读书识字的本事吃饭,可现实很残酷,张秀才出城后根本找不上合适的活计,跟着一个外乡来的师傅学会了铁匠手艺。一般来说,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学业无成改行后学的都是阴阳,张秀才却抡起了大锤。他死后,把手艺传给了三个儿子张进礼、张进智和张进信。弟兄三个当中只有张进信,把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张云。张家人老几辈守着铁匠铺过活,从北门外搬进城内在大十字街口盖了七间小屋,一半住人一半开店,维持和传承着盐池最早的铁匠手艺。

  民国初的盐池县城,做生意的几乎都是外地人,满街跑的不是山西人就是陕西人。当时盐池流行一句话:“山东侉子直隶贼,河南全是溜光锤。”手工艺人大多是从河北、河南过来的。河南铁匠李建芳,和哥哥一起带着手艺逃荒来到盐池,哥俩在街中心赁了一间房子、盘了一台铁匠炉就开张了。打铁这活儿不是一个人干的,一盘铁炉三个帮。师傅拿着小锤捉钳,徒弟拉风箱、抡大锤。李师傅招了高尚俭、屈万河两个徒弟,两徒弟一个拉风箱、一个抡大锤,在忽忽闪闪的炉火中,一大一小两只锤轮流敲击放在砧子上的铁器。

  盐池人大都是外地移民。李建芳从河南移到盐池,娶了屈万河他姐,便成了盐池人。在陕甘宁边区时期思想积极的他,担任盐池县工商联的副主席,和张进智两家的铁匠炉包揽了盐池驻军、机关和百姓所有骡马的修掌、钉掌,又为大生产运动中挖甘草的军队打制了几百张铁锹。

  20世纪50年代初,李铁匠已经老了,他的两个徒弟都已出师。在街心、北瓮城内和北门三眼井旁形成了张云、高尚俭、屈万河三家铁匠铺。

  1955年10月,盐池县成立铁器生产合作社(简称铁业社)。张云、高尚俭、屈万河带着各自的徒弟从个体聚成集体,成了盐池县最早的集体企业。

  大哥参加工作进了铁业社后,他的师傅是屈万河。比风箱高不了多少的大哥在责骂中学到了李建芳师傅的精华,尤其是夹钢和淬火。屈师傅看后,心里高兴地骂他:“这个山东小侉子,就是灵性。”

  夏日的铁匠炉上燃起熊熊烈火,大哥赤裸着上身,肩头搭着一条乌黑的毛巾,一身汗渍地拉动风箱。风助火势,炉膛中吐出长长的火舌,房屋里弥漫着如雾烟尘,他的脸上除了眨巴的眼睛全是黑色的尘灰。大哥的大锤砸在砧子上的铁器,溅起了一束束希望的火花。

  世界上的铁匠都是从打犁铧开始学艺的,打铁为了个人的生存,打犁铧更代表国家的进步。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历史往前迈了一大步;从石臿木耧到铁犁铁镰,社会进步了一大截。大哥学到的精华就是打制犁铧、镰刀、铡刀、菜刀、砍刀,经他打制的刀具锋利不钝,即使钝了,在磨刀石下或是缸沿上磨几下,就立刻恢复了功力。

  二十年前,企业改制后,大哥的厂子没了。大哥在自家门口支了个铁匠炉,立在街边,烟火直冲蓝天。大哥的铁匠炉没有个名牌,凭的是手艺和信誉。路过的乡亲拿来一块铁,或是布满豁口的破刀随手扔在炉子旁:“老苏打把砍刀。”“老苏,蘸点钢水。”“老苏淬把火。”大哥不说价,常来的都知道价格,用不着交代得那么清楚。

  社会在发展,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铁匠的活计越来越少,大哥的铁匠炉因影响市容被拆除后,改建到了楼宇间。依然是没有招牌,没有门面,锁在楼宇间的铁匠炉只是大哥心中的寂寞。

  打刀、淬火的人几个月都无人上门。从十五岁学徒到如今已过了六十个春秋,大哥老了,再也抡不动大锤了。他的炉子静静地卧在楼宇间,他偶尔会打开楼宇间铁匠铺的房门把阳光放进去照一会儿。他慢慢走近炉子,转一转,看一看,摸一摸。有时候会捡起手锤在空荡荡的砧子上敲几下,寂寞的敲击声从炉边飘向远方。

  六十年了,昔日熊熊的炉火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渐渐熄灭,而那种饱含了几千年的铁匠工艺,和无数代匠人总结的铁艺文化的传承在匠人们的心中永远不息。

  一把锛子的价值

  提起锛子,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它和木匠联系在一起。这件平木器具,和锯子、刨子、凿子一样,唯木匠独有。

  我认识的第一个木匠是我大姐夫叶祥,他比我大很多,整整相差了一代人。我出生时,大姐夫已经融入我们家,他是看着我长大的人。可在家人中,我和大姐夫见面最少,交流得最少。

  大姐十五岁那年,外婆就张罗着给找对象。有一天大姐夫到外婆家的村子做木活,外婆一眼看上了木匠手艺。“推子一推,票子成堆。”外婆信这个,瞒着母亲把大姐许给了他。那时大姐还在读书,母亲听了死活不愿意。母亲喜欢读书人,想让大姐读书,找个有点文化的女婿,她在她母亲前哭闹说:“我女儿还小,你不要瞎操心。”

  外婆知道母亲任性,把她的话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反在我舅舅跟前说:“你小姐越活越傻了,读书有个屁用。‘家有万石米,赶不上个烂手艺。’错过这桩婚姻,让她哭都没处找去。”第二年的社会形势断了母亲的梦想,大姐中断学业和几个同学一起到石炭井炼钢。大姐从校门走进社会,给外婆的计划带来了机会,在外婆的许可下,小木匠亲自上门提亲。大姐的父亲见到长得又黑又瘦的小木匠一言不发,小木匠离开后,大姐的父亲沉着脸说:“桂玲是个苦命,这是个一辈子不着家的男人。”

  1959年底是母亲最困难的时候,家里唯一的支柱父亲病倒了。外婆以减轻母亲负担、给病人冲喜为由,自作主张地把大姐匆匆嫁了出去。

  小木匠也是穷人家的孩子,一家人租种本村何姓地主家的几亩薄田,交罢租子剩不下多少,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十来岁时还光着屁股。他十五岁那年,他父亲觉得学个手艺至少不会饿死,就把他送给一个木匠师傅学手艺。小木匠也是个灵性人,1955年宋澄堡维修戏台子,木栏上的雕花没人能刻,小木匠主动挑了这副担子。戏台修好,木栏上的雕花也让小木匠一雕成名,“这个小尕子,灵性得很,雕得比师傅都强。”

  这句夸赞小木匠的话,让他的师傅很不受用,阴沉着脸送给小木匠一把锛子,把他送出师门。

  锛子是木匠工具的代表,形状如头一般,一棵树木会生出许多枝杈,每一个枝杈就有一个疤结。疤结的木质坚硬,锯子、刨子都难以去掉,只能用锛子一锛一锛地砍掉,去结取直,锛掉不成材的东西。

  一个小木匠开始独自闯荡江湖。然而闯荡了五年,在他二十三岁结婚时,还是没给媳妇挣回一身嫁衣。大姐出嫁那天,母亲含泪把原本自己陪嫁的一身衣服穿在大姐身上,大姐的父亲流着眼泪对母亲说:“你把女儿填进了坑里。”

  贫穷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改变贫穷,有没有改变贫穷的办法和能力。母亲把大姐一生的幸福全押在大姐夫行走不离的锛子上了。

  一个社会的进步要看社会分工的粗细。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考工记》,把社会阶层分为六等,木匠属于百工,是整治金、木、皮、玉、土五种原材料的匠人。攻木之匠有七种,分别是轮人、舆人、车人、弓人、庐人、匠人、梓人等,其中梓人就是造犁、造耧、建房、榫卯的木匠,干的是百家活,吃的是百家饭。

  大姐夫属于半个梓人,他不会建房造楼,能干的是从祖师爷那里传承的修犁造耧、打制箱箱柜柜、做棺材的“粗活”。这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凡手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的,手艺人也不是每个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的。农村常用的犁、耧、臿、锄、镰、扇车、耙、耰、锨,做新的修旧的,哪一件都离不了木器,哪一件也离不开木匠。

  结婚之后的大姐夫的确像他岳父所说的那样,一辈子不着家,也像我母亲所想的那样,起早贪黑地挥舞着自己的那把锛。他用自己苦挣苦攒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车子的后座架上搭着一条用帆布缝制的捎裢,刨子、凿子、斧子、尺子都搁在捎裢的两个插口里,锯子、锛子、木钻都捆在捎裢上的座架上,自行车把上挂一只熬胶的锅子,一路走过咣咣当当的,他一出去就是半年多。

  大姐夫那时候跑哪儿了?好像谁也不知道。生产队不知道,大姐也不知道。1962年的一天,大姐夫骑着自行车捎着木匠家当来到了盐池。他一生只登过两次丈母娘家门,一次是提亲,一次就是这趟,说是走亲戚看丈母娘,一到盐池就四处打听着找活儿,我同学他父母结婚的家具就是我大姐夫给做的。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一次生产队要割他的资本主义尾巴,吓得他跑到盐池躲了半个多月,回去后他告诉大姐:“我去盐池了,你妈那里的日子还不如我们叶家庄子呢。”

  叶家庄子属宁夏川的宋澄堡,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在这里把汉延渠水引出一道罗璇渠(后叫罗记渠、罗渠),这渠弯弯曲曲地穿行在宁夏平原中部,与唐徕渠、汉延渠形成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渠灌溉系统,滋养了数千平方公里的引黄灌区。明万历年间宋澄带着百姓扎根于此,灌溉耕种,把这里整治成一片沃田,打造得犹如江南水乡一般。时光荏苒,不知道宋澄堡是否还住有宋澄的后人,但叶家庄子的人大多姓叶,那些和大姐夫年龄相仿的人大多都是他的哥们,可哥们是哥们,原则不能变,大姐夫外出做木匠活,他的哥们多次到银川找他要“割他的尾巴”,甚至翻箱倒柜地寻找罪证。直到生产队成立了副业组,有着抡锛手艺的大姐夫成为副业组的一员,揣着生产队出具的黑字红印的介绍信,才能理直气壮走出去。

  凛冽的风,大姐夫顶着;倾盆的雨,大姐夫淋着。辛辛苦苦风里来雨里去的大姐夫,手中的锛从没有停歇过。有着木匠手艺的大姐夫在周边生产队很吃香,他把挣钱包裹好上交给生产队里换工分,却没能改变生活的拮据,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部扛在大姐瘦弱的肩上。

  清晨,天刚麻麻亮,生产队队长的哨音就响了,大姐一骨碌爬起来连头发都顾不上捋几下就上工了。夏天下工回家的路上,在田埂上拔几把苦苦菜,洗都不洗就烫在锅里;冬天捞一把酸菜,从温罐里舀瓢水摆几下,就是下饭菜。在我的记忆里,大姐家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的都是比米汤稠不了多少的白米稀饭,缺菜少盐甜兮兮的。那时候我不懂事,曾拉着母亲的衣袖嘟囔:“大姐太抠,连点肉都没有。”母亲瞪着眼睛斥责:“什么肉不肉,炕上溜到地上的都是肉。”大姐家从炕上溜到地上的肉有四个,一个比一个大不了多少,吃饭时,四个孩子捧着碗坐在炕沿边,摆成一溜。上工后,四个孩子中大的照看小的,小的跟着大的。

  木匠手艺令大姐夫在外获得自尊,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尊称他一声“叶师傅”。他是文盲,不懂得“师傅”一词的深刻含义,但他知道这是人们对他的尊敬,对他手艺的认可。男人在人生中,可以忍辱,可以负重,但不能没有面子。一句“师傅”为大姐夫脸上增加了许多光辉,但更让他赚足面子的是他的自行车。在那个人们手无余钱的时代,大姐夫能骑着自行车干活,令很多人羡慕不已。只要有时间,他就把那辆伤痕累累的红旗牌加重自行车擦拭得锃光瓦亮。

  大姐夫对自己的劳动所得极为重视,每一分钱都舍不得花。他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不买新衣服,从不乱花钱,除了罩衣,里面的衣服全是补丁。母亲说他的钱长在肋巴缝里,连儿女们买本子、买铅笔需要的零花钱他都是从一沓毛票里捻出来的。70年代初期,结婚兴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全社会都紧缺地用票券购买自行车时,我大姐夫就买了一辆崭新的二八型凤凰自行车。每当他不出工时,便用破布子把车子包裹得严严实实吊在仓房梁上,而他儿子到增岗上初中,每天要步行十五公里。

  勤劳、节约甚至抠门的的大姐夫,最终没能用手中的锛子使家庭走出贫穷。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后,在外跑了多年的大姐夫已经跑野了,强耐着性子在家里蹲了几年,和大姐一起照看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随着宋澄大队变成宋澄行政村,全社会都在提倡自主创业发展经济时,当年的小木匠已成了老木匠的大姐夫,想趁着自己还有一把力气给儿子挣几个娶媳妇的钱,可干着干着木犁、木耧没了,小推车没了。想转行做家具,面对着一个个从浙江、江苏北上的木匠,用轻巧的三合板、五合板顶替了锛出来的木板时,大姐夫知道自己已经过时了。怀才不遇的老木匠最后在银川郊区找到70年代曾偷偷摸摸做过木柜、板箱的人家,给那些渐活渐老的老朋友做起了棺材。

  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老朋友,年近花甲的大姐夫,再也举不动沉重的锛了。90年代初的一年春天,看着儿子把家里的一对耕牛卖掉后,五十多岁的大姐夫失落地蹲在墙根,望着挂在屋檐下的锯子和锛,心里堵得连气都上不来。

  几天后,一辈子很少着家的大姐夫,背着简易的铺盖,骑上他在房梁上挂了几十年的凤凰自行车走上打工之路。

  他的锛子,连同他的手艺,挂在家中那几间残破的屋檐下。

  杵臼彰显的历史与文明

  春节前,妻子的一个朋友送来几个米面圈圈,黄澄澄的,手镯一般,张着嘴富有喜感。米面圈圈是一种油馍,有没有学名,我不知道,只知道香甜、好吃。

  米面圈圈的材质是黍,系我国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黍与红豆一样,也是多情之物。《诗经·王风·黍离》名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黍的学名是糜子,黄土坡上常见之物。我不知道作者缘何看见行行黍稷就会忧伤,不过,能令人触景生情,必然不是闲物。“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读过《诗经》,方解万种风情。”黄土高原的风轻拂原野,一株翠苗在风中摇曳,历夏至秋,摇曳出一把沉甸甸的穗子。那穗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时地随风点头,感谢给它注入生命的土地、阳光和雨露,感谢人们对它的恩惠和珍爱。

  一黍一曳,一生知恩。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糜子的灵性,在于其奉献。糜子耐旱,不择土地,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没有精耕细作,没有施肥,随便撒上也会有所收获。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在黄土地上靠天吃饭的人们,能挺过十年九旱的艰难,糜子的奉献不可小觑。

  糜子的脱胎也极为简单,新收的糜穗在场院里晒干,经碌碡碾压脱穗成籽。糜子的色泽红润金亮,但食用必须脱去其鲜艳的外衣。脱粒糜子最原始的工具是杵臼,《周易·系辞传下》曰:“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按照《周易·系辞传下》的记载,脱粒时在地上挖坑成臼,臼中放置谷物,用木棍捣碓,脱壳成米。这一加工方式极为原始,很久以前已经弃之不用。自我记事起,加工糜子多在碾盘上用碾碌碡碾压,脱去糜壳成米。新收的黍米,金灿灿、亮晶晶的,称作黄米,是黄土高原人家一日三餐的主食。

  黄米质糙,大铁锅捞蒸的黄米饭,煮熟后笑口张开,粒粒清爽,因其口感粗糙,吞咽时显出糙气,被称作黄米干饭。早年,盐池人吃黄米饭时,大多把米饭泡在羊奶中,去掉了粗糙的口感,增加了油腻的奶香,味道十分醇美,亦不失为一种美食。

  黍在分类中按照籽粒的糯性与粳性分为黍和稷,《诗经·王风·黍离》中所描写的黍和稷,实际上就是糯性黍与粳性黍,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软黄米和粳黄米。一种黍的两种习性,给聪明的黄土高原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食材,人们利用它们的特性,开发出米和面两种不同的吃法,并将糯性软黄米面用蒸、煮、炸等不同的食用方法制作出无数种美食。软黄米,性情柔和,黏性大,可酿米酒,做面食,磨成粉状米面,可炸油糕,炸油馍、蒸米面馍馍,以其柔的一面来调剂生活。

  凡用面蒸、炸、烙出的美食,盐池人都归属于馍类,米面最常见的吃法是蒸米面馍馍。做米面馍馍盐池婆姨可谓是民间高手。粳黄米面糙,糯黄米面柔,做米面馍馍要充分利用二者的不同性情,将它们融合起来。

  一笼黄米面馍馍好吃与否,全凭心灵手巧的婆姨们的配料手艺。功夫不到常常是事倍功半,一样蒸出的馍馍,却是两样味道。

  做米面馍馍前需要把糯黄米面和粳黄米面分别放进锅里炒热,以三比一的比例将糯黄米面和粳黄米面混合起来,制作出形状入笼,蒸出的黄米面馍馍出笼开口,金黄暄腾,味道沙甜软糯、绵软香醇,每一个馍犹如开口大笑的憨豆先生,显得可爱有趣。

  若粳黄米面过多,则黏合力差,散沙一般和不到一起,强行蒸出的馍馍未等拿到手中就已散落一地。若糯黄米面过多,则黏得脱不了手,放到哪儿都如稀泥一般瘫软,蒸出的馍馍,初食黏软,放置两天,则如顽石一般坚硬。

  朋友送的米面圈圈也是糯黄米面和粳黄米面混合起来发面制作的,不过不是蒸,是把揉好的面绾成一个圆圈进行油炸。金黄油亮,柔软黏沙,趁热吃有股糯香,不用撒糖就能品出米面的甜润,即使放冷后也有股酥脆和沙甜的味道。

  蒸馍馍和炸油圈圈都离不开酵面或酵母,这种酸碱中和合乎古代哲学的中庸之道,也是近代化学的混合物电离解析的原理。酵母粉的使用,更是考验盐池婆姨的一道难题,这些婆姨们大都没有多少化学知识,更不知道酸碱中和的原理,只是凭着多年的经验,按照心中的比例投放酵母,不能黏软发酸,也不能口感僵硬。

  碾磨米面也是极有讲究的,最好是用杵臼舂出来的,其次是用石磨磨合碾碎的,现代机械磨面机磨面时因磨齿发热破坏了糜子的原味,做出的馍馍影响口感。

  民间使用的杵多为断木,臼多为石器,凿空腹部,把糜子盛入臼中,用杵上下捣舂,用碓压的方式脱离糜子的表皮,再用簸箕簸去糠皮,可得黄米。用杵臼脱离,费时费力,但应用力柔和,所获黄米颗粒完整,蒸煮的米饭色正味纯。米面则是糜子二次加工所获,若要保证其原味,原始的杵臼捣舂是最好选择。

  杵臼系人工捣舂,石与木的撞击,激发出植物的原始醇香。然而,随着科技进步,费时费力的原始器具早已被社会淘汰,别说杵臼捣舂,就连石磨磨合都已没了踪影。

  我有一姨姐是母亲的远亲,已出五服,按现在年轻人的叫法,属于断亲类的亲戚。她婚嫁时,正值国民经济的困难期,永宁县粮食减产生活困难,姨姐在媒人的说合下,从永宁嫁到盐池县地处三省交界的小村子。女人的适应能力是最强的,时间不长,姨姐就适应了三省交界处的生活,操着一口三省区交界的方言,吃的是三省区交界处种植的五谷杂粮。因在盐池举目无亲,姨姐便把母亲当作亲人,每年都要到我家住几天。

  那时候,走她们村子十分不便,没有公路,也没有班车,姨姐每次过来都是赶着毛驴车,车上拉着毛毡、被子、孩子,半是坐车半是步行,穿过毛乌素沙漠边缘那一缕缕明沙。她和母亲的交流中常常提到日子的艰辛和捣糕的辛苦。对于过日子的辛苦,母亲能理解,每每说到捣糕,母亲听得似懂非懂,不明白捣糕究竟如何。姨姐每次到我家总是带来一些捣糕,母亲按照姨姐教的做法把糕蒸软,包上糖油煎成糕角角。糕角角黏软好吃,即使不包糖蒸软后也是甜甜的、软软的。

  吃着捣糕,我一直在想,这糕究竟是怎么捣出来的。直到有一天我随母亲到了姨姐家,姨姐要给我们捣糕时,我第一次见到中国最传统的饮食加工方式。

  姨姐她们村子东靠陕西定边县,北抵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是一块三面被黄沙围困的黄土梁,适合种植糜子、谷子、荞麦等小杂粮。姨姐捣糕用的糯黄米就是自己种的,因种植的面积小,收获不多,吃的时候一边加工一边食用,每一次吃的捣糕都是新鲜黍加工的新鲜米捣成的新鲜糕。

  姨姐家的臼大约用了有几十年,一块大青石头被石匠錾得碌碡一般,只是没有碌碡粗,也没有碌碡高,中间凿出二三十厘米的坑窝。姨姐夫端来一簸箕早已准备好的糯糜子倒在碾盘上,因为数量少不值得套牲畜碾米,他就用力推动碾碌碡碾压。十几分钟后,用簸箕簸去糠皮,留下的便是黄澄澄的糯黄米。去壳后的糯黄米,放在盆中浸水清洗后用笊篱舀出沥干,再浸泡在水中。第二天早上,把浸泡了一夜的糯黄米从水中捞出沥干水分,再倒入事先清洗好的石臼里,又拿来一根碗口粗的木杵,姨姐夫抱着木杵上下捣碓。杵米是一项苦差事,抱着十多斤重的木杵上下捣杵,不一会儿姨姐夫额角上的汗水随着身体一上一下地晃动,一颗一颗甩在地上。汗水往往就是劳动成果的催化剂,石臼里的糯黄米经过木杵无数次锤击逐渐变得柔软,激发出骨子里的柔韧,已成面状,胶状般粘在木杵上。姨姐夫用了很大的力气才将黏软的米面从石臼中取出,再杵捣在黏状的米面中。

  钢的淬火,需要千锤百炼;糕的柔韧,也需千杵锤击。经过无数次的锤击,柔韧的糕面已不再黏木杵。姨姐把捣成糊状的米面加入适量的水拌匀放入笼屉蒸,蒸熟的糯黄米面得到水的滋润后,又恢复了黏性,手一碰便沾在了手上,揪不净,甩不掉,也搓不下来。从永宁嫁过来的姨姐,经过盐池风沙的洗礼已经完全熟知了糯黄米面的性能,趁糯黄米面的热乎和黏劲,她用沾有清油的手把米面团捏成圆圆的面张,把糖或枣泥包进去,捏成半月状,就是我们常说的糕角角。糕角角原本是蒸过的熟物,包的时候要皮薄馅多,以便油炸。油炸的目的是将包在里面的糖馅融化,使糖或枣的味道浸入糕中。油炸后,裹着一层薄薄的油皮,油亮亮的金黄,咬一口,一种由表皮到内在叠加的酥、脆、软、甜的味道冲击味觉。嚼到嘴里绵软香醇,流出糖汁,让人从舌尖到口腔都能享受到食用这道美食的欢愉。

  时光荏苒,几十年之后,母亲早已百年,姨姐夫妻也已离世,那种沁着汗滴的捣糕再也吃不到了。盐池有一家餐厅也销售糕角角,看着油亮,吃到嘴里总觉得不如在姨姐家吃的捣糕角角黏软。有人在街头专门出售蒸好的糕面,有几次我都想买点,站在摊点眼馋地看看,也因那色泽、那柔性比不上姨姐家的捣糕,便打消了购买的念头。

  如今看着朋友送来的米面圈圈,让我又联想起姨姐家温暖、绵软的捣糕,联想起曾传承千百年的杵与臼。

  杵臼杵谷,是中国最古老的生产方式,小巧与便捷使其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了千年的席位。杵臼杵谷,能得以传承,也因其杵的是生活,传的是文化。

  【作者简介:刘国君,笔名溪流。1964年生,宁夏盐池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出版散文集《一路走过》、人物传记《民国宁夏县长录》、长篇小说《五座塬》。获第十八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宁夏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宁夏第九届文学艺术奖。】


 
2023“三门峡白天鹅旅游季” “三味奇杯·爱在天鹅城” 全国美文大赛征稿启事
第四届义乌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读者·原创版》主题征稿启事
“雪峰山杯·共有家园”全国征文启事
茶文化全国主题征文大赛
《故事会》2023年最新征稿启事
《2023·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约稿函
《青年文学》公布2024年稿费标准及投稿指南
“四川青年诗人小辑”征稿启事
《杭川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征稿启事
全新创刊!《新天桥》杂志欢迎大家投稿
第十四届“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启事
首届“爱心杯”华文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稿启事
“传承友谊·我与东盟的故事”征文启事
第七届哈哈诗歌奖征稿启事
《厦门文学》征稿启事
《山东文学》​杂志,随笔、小说、散文,全国可投!
“文旅中的当代中国”主题征文启事
淄博市图书馆征文大赛
更多...

叶君健

杨骚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陈欣:“滴灌通”投融资模式应纳入金融监管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