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胡学文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221        发布时间:[2023-06-01]

  胡学文,1967年9月生,河北沽源人,现为江苏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有生》等五部,中篇小说集《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命案高悬》等十九部。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高晓声文学奖,孙犁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南方文学盛典年度小说奖,《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花城文学奖,《北京文学 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奖,青年文学创作奖等。

  1

  多年前的那个下午,我和弟弟站在不足半人高的黄土墙上,努力地伸着脖子,遥望远方。那是连接祖母家与我家院子的一段墙,风剥雨蚀,容颜老旧,但仍结实如初。除了鸟雀,鸡也常常飞跳上下,迈着骄傲的步子,放肆地拉出稀湿的粪便,好像向喜鹊麻雀们宣示,这是它们的领地。鹞鹰会在村庄上空盘旋,虽然俯冲而下叼猎而去的事一年只发生一两起,但足以令鸡群心惊胆战。鸡的视力似乎不弱于鹰,能看见还是一个黑点的鹞鹰,也许是第六感觉。它们咯叫着互相报警,但逃离的速度实在赶不上利箭。一只鸡被叼离,更多的鸡安然无恙,但魂飞魄散,它们更喜欢窝在院子的角落。那时节墙头空空荡荡,只有风走来走去。

  我尚未读小学,弟弟小我三岁。我没打算让他站到墙头上,我看就足够了。他非要上,我说那你搬块石头来吧。目之所及,没有他搬得动的石头。我故意难他,没料他后退几步,加速奔跑,一跳一扒,噌地蹿上来,我扶他,他扯我,摇晃了一下,一高一矮同时站稳。

  曾读过一篇题为《墙》的微小说,病室中靠窗的老人每天给靠墙的那位讲述窗外的景致,街道、公园、行人……靠墙的那位心生奢望,待他终于有机会把自己的病床挪至窗边,看到的只是半截光秃秃的矮墙。

  我和弟弟看到的同样乏味。如血的夕阳涂抹着烟囱、房顶、屋檐、归巢的燕子,甚至炊烟也被染了,变幻着奇异的色彩。早春,小草发芽,杨柳泛绿,大地一派生机。但我和弟弟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那图景没有唤起我们点滴遐想。我和弟弟在等母亲归来,只要她的身影闪现,站在墙头的我们可立即看见。无关思恋,只因我们饿了。早就饿了,此时双腿发软,彼此能听见肚子里的声响,像冒着大大小小的气泡,咕咕噜噜。只有母亲能喂饱我们,灭掉此起彼伏的泡泡。

  我早就尝够了等待的滋味,渴盼、煎熬、欢喜,并非始于那个下午。饿了,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有时在街角等,有时在村口盼。还不敢上房,几年后我才生出那样的胆子。

  母亲回来时太阳已沉落。她在生产队干活,收工才可以往家走。天边是否彩霞飞度?我记不得了,无心观望,我和弟弟像两个瘦猴咬在母亲身后。母亲疲惫不堪,步子很急,却走不快。她双腿或比我和弟弟的更软,但未进屋就挽起了袖子。我和弟弟从不撒谎的胃这会儿也越发放肆。我们不羞,只有怨,气泡咬肠,恨不得把那声音挂在母亲耳边,好像她前世欠了我们。

  母亲为我们做的是莜面鱼,蘸咸菜叶汤。先给弟弟盛汤,后给我。母亲没拿稳勺,她或是没了力气,也可能是作为助手的我碰了她的胳膊,洒了些,母亲自责而疼惜地呀了一声。

  弟弟顾不及这些,他已吃上了。第一口烫了嘴,吸溜出很响的声音,莜面鱼也掉到碗里,他再度夹起,吹了吹,迫不及待地嚼起来。在旁人看来,或显没出息,但我不这么认为,于彼时的我而言,那声音动听美妙,馋舌勾涎,胜过世间所有的音乐。即便今日,我亦觉得那是至纯至真之音。

  我心里像弟弟一样急,甚至比他更急,或是性格或是年龄,抑或是别的说不清楚的原因,我在动作上没那么急切。我似乎忘记了对母亲狂轰滥炸的气泡一半是从我胃里腾空而起,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坐稳了才去挑莜面鱼。吃饱,也把筷子平顺地放在碗口上,而不是随便一丢。

  《八月之光》中的莉娜坐马车去镇上时,总是光脚踏着马车底板,而把用纸张包好的鞋子放在座位旁,等马车快进镇时才穿上。她长成大姑娘后,总要叫父亲把马车停在镇口,她步行进镇。她没告诉父亲真实的缘由。她认为这样一来,看见她的人,她走路遇到的人,都会相信她也是个住在城镇里的人。

  在读福克纳这部埋伏着多条线索的小说时,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吃莜面鱼的情景。莉娜像极了彼时的我,或者说,我像极了莉娜。只不过,莉娜的舞台更广阔些。当然,她比我更纯真,因而可爱。由此说,我和她其实是没法比的,是我想多了。

  2

  我的三姑、四姑、老叔、老姑结婚时都赶上了国家的生育政策,各生两孩。伯父和大姑结婚早,伯父四子一女,大姑五女一子。婆媳、母女同时生育在乡村很常见。父亲、五叔、二姑年龄居中,均是三个孩子。多子女家庭,大的照看带管小的,是责任也是义务。

  少年时代看过一部电影,名字记不得了,但故事雕刻在记忆深处,其中一个细节尤为深刻。父母早亡,姐姐抚养弟弟,某日经过水果摊,弟弟拿了一个苹果。回家后姐姐才发现,她很生气,举手要打,弟弟的哭声让她的手停在半空。一个苹果而已,可弟弟由此开始偷摸,长大后恶习难改,锒铛入狱。电影的主题很明确,老少都懂。

  我上小学前,弟弟多半由我带。电影里的姐姐负有重任,且带且教,我只是带看。除了安全,其余无须操心。

  村里有几口人畜共用的水井,村边还有一口浇灌用的百十多平方米的大井。淹死人的事发生不止一起。拉车的马不是匹匹好脾性,受了惊,横冲直撞,无法无天。生娃的母猪比狗还凶,某人被咬得皮开肉绽。孵蛋的母鸡也不好惹,专啄脸鼻。

  母亲的嘱咐极其详尽,不能到井边,不能在路中央玩,等等。她说一条我记一条。我自认是靠谱的,尽职尽责。用如今的话说,我甚至层层加码。院子里有一棵杨树,弟弟要爬,我阻止他,母亲没说不准爬树,但我怕弟弟爬到半截掉下来。弟弟不听,仍要爬,我扯住他的领子拽他,他不松手,我又掰他的手,他气鼓鼓地瞪着我,泪在眼眶边打转。终究没我力气大,被我拽离。

  可意外隐在日常处,猝不及防。

  也是春日,阳光明媚,我和弟弟原本在院子里“打宝”。乡村的玩耍方式甚多,摔跤、射弹弓、砸阎王、骑骆驼等,凭脑更要凭力,狼吃羊、八眼枪则纯粹是智力和心理的较量,因而成人也常常对弈。街头巷尾,田间地垄,捡石为子,随便一画,阵式就摆开了,且常有围观者。纳子、打宝靠的是熟能生巧。与我年龄相仿、腿有残疾的某孩娃是纳子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没有一个人能赢他。他不用干任何活计,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门口。某一时期身边玩伴挺多,但自从他成为高手,谁都不和他过招了,他如以前一样孤独地守在门口。与世界的竞技相比,这些玩法似乎低级了些,难登大雅,但同样有着绽放之绝美,令人痴迷。它们还是乡村特有的器物,盛放着单调、寂寞及成长的痕迹。

  所谓的宝就是用厚一点的书纸横竖叠加,折成方形,重量和样式均与元宝相去甚远,宝这个称谓实在荒谬。但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约定俗成都这么叫。后来我想明白了,在纸张奇缺的村庄,它是有资格称为宝的。打宝即用手里的宝摔打地上的宝,使后者翻转。正面打胜算渺茫,须从侧面,借助宝翅翼扇出的风力。

  我是弟弟的师傅,但他学得快,在玩上他的悟性远超于我,那日打宝我是处于劣势的。眼盯着宝,耳朵也不闲着。并非有意想听什么,完全是下意识地捕捉。鸟飞过头顶,我能判断出是布谷还是燕子。车轮从院外的街道驶过,我能从驾车人的吆喝听出是牛车还是马车。至于鸡狗猪羊,那更是完全不同的乐手。

  就在这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的声响中,我听到了另一种异响。呜呜咽咽,似乎还有嬉闹。弟弟自然也听到了,他的手在半空举着。声音来自西北方向,弟弟和我对视一眼,没等我点头,他已往院门跑去。我没有喝止他,只是叫他慢点。弟弟停了停,我追上他,结伴往越来越大的声响处跑。

  是不是太啰唆太饶舌了?或许是,大约写小说落下了后遗症。但坦白地讲,我绝无渲染什么的心思,只想踩住时间的尾巴,让它走得慢些,再慢些。

  我家房屋西北有片两个院落大小的水塘,在水塘边的街上,一黄一黑两狗尾尾相交,几米外围立着三个比我略高、手持短棍的孩子。我是见过这情形的,后来在文学作品中亦读过,弟弟是第一次目睹,他半张着嘴,双眼瞪得溜圆。那场面是骇人的,两只狗不能及时分开,又不能像平时那样狂吠,几近呜咽,似有哀求,但更多的是愤怒,不能扑咬,只能用狗眼恐吓着打扰它们的敌人。我瞧出三个孩子的企图,他们想把两条热恋中的狗赶进水塘。两条狗已退至塘边,再有一点点就掉进去了。没有退路的它们吠叫声高了些,锋牙毕露。

  我紧张极了,若两狗突然分开,定会报复。弟弟比我胆大,往前迈了两步,被我拽回。那三个孩子大概也被狗的凶相镇住,迟疑间,两条狗顺着塘边东移,挪至空地。三个孩子没有放弃,跟了过去,但也没逼近。

  弟弟还想追着看,我死死抓住他。那些身影消失后,我领着他往相反的方向走。几十米外是二队的水井,井外有墙,墙外卧着饮牲畜的长条水槽。我和弟弟绕过水井,继续向西。前行了百米左右,看到了劳作的男男女女。他们在铲土,不是一般的土,是与畜便混杂的,是乡间的肥料。弟弟先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母亲没看到弟弟,若看见,她定会阻止。近前,弟弟突然加快速度。我没拽住他,不,根本就没拽。他满是扑向母亲的欢跃,那姿势美极了。

  一个叫九的姑娘正挥舞铁锹,在那个瞬间,奔跑的弟弟经过。世界突然静止,唯有弟弟的哭声在炸裂后,一波又一波地撞击着大地。

  我呆若木鸡。意识到弟弟出事了,但又不是确切地清楚,完完全全吓傻了。就那么看着人影的惶急和场面的杂乱,不知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没人喝斥我,没人摇动我,好像我根本不存在。待人影稀疏,铲土的声音重又响起,我终于听到一个声音,还不快回去看看!双脚拔离地面时,闯了大祸的恐惧和不安才劈头盖脸地落下来。我不再是木头,而是枯干的稻草,在突然而起的风中飘摇。

  两间房,里外站满了人,我悄无声息地从缝隙间钻过,看到坐在炕上的母亲抱着弟弟。父亲、二姨……大半是亲戚。没有我想象中的严重。村里的赤脚医生查看过了,弟弟的鼻子被铁锹削出了深沟,淌了很多血,但没有其他危险。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若九用劲儿再大些,弟弟的鼻子就保不住了。所以,我看到母亲尽管疼惜,脸上却又挂着上苍恩赐的欣喜。作为补偿,九从供销社买了一斤也可能是二斤糖块。彼此皆欢。

  母亲没怪罪我,父亲没斥骂我,没有一个人责备我。我悬着的心一点儿点儿地落稳了,但也没人理我,我仍然是不存在的。父亲开始散发糖块,每人一粒,没有我的,他看不到我。我记得二姨剥糖纸、把糖块放进嘴里的神情和样子,她的嘴抿得紧紧的,仿佛那是一只鸽子,启唇就会从嘴巴里飞掉。再后来,父亲背着弟弟去了祖母家,母亲跟在父亲后面,她似乎仍有担心,好像弟弟随时会从父亲背上掉下来。

  我仍立着。没了七嘴八舌的声音,窄小的土泥屋突然空阔。我感觉自己站在原野上。只是没有风,也没有阳光。我好像明白了,父母在用忽视惩罚我,祸的根由在我。算是从轻发落吧,但彼时,我大松一口气的同时,竟莫名地涌上委屈。不是因为忽视,而是没吃到糖块。我抽抽鼻子,嗅吸着弥漫在空气中的甜香,倚靠在炕沿。我不知该干什么,直到父母回来。

  几年后,弟弟再次遭劫。我和他打闹玩耍,我跑他追。我躲在房后墙与园墙的角落,在他的脚步临近时,突然闪出,并做了推的动作。我想吓吓他,仅此而已。弟弟跑得猛,我的双拳正好杵及他的嘴口。他嗷叫一声,捂住嘴巴,但捂不住血液,手很快被染红。他的两颗门牙被我杵掉了,那真是天塌地陷的感觉。弟弟大哭着往家走时,我仍晕眩着难以迈步。后来,我蹲在地上,摸索着寻找弟弟的牙齿。沙粒、石子、柴禾,我摸了个遍,可能粘着弟弟带血的唾液,触手之处皆潮乎乎的。没有弟弟的牙齿,往家移步时,忐忑的我生出一丝幻想,也许牙齿完完整整地长在弟弟的嘴巴里。立于屋门口,幻想顿时被击碎,虽然弟弟不再哭了,但他的嘴巴没合着,正中的豁口对向我,无形的炮弹飞射而出。

  如果上次是从犯,此次我毫无疑问是元凶。但我没有等来相应的责罚。弟弟虽已换过乳牙,但仍有再生的可能。这是父母从他处得来的经验。我还知道,被我杵掉的牙被弟弟攥在手里。我并没因免于处罚而轻松,很长一段时间,心里敲着小鼓,直到弟弟龈间冒白。

  母亲头发苍白、步履蹒跚时,我陪母亲回了一趟村庄。房屋仍在原址立着,只是矮驼了许多。院墙、园墙坍塌多年,已无痕迹,遍地杂草。拐角不存,那一幕却未被青蒿掩去,我盯视良久,心潮翻涌。

  赘述此文,我猛然想及弟弟成家所建房屋,早先是场院,再早是队里积肥的地方。弟弟的鼻子就是在那儿被劈伤的,成年后疤痕仍然凸显。我无法描述自己的杂念,狼奔豕突,摧花折木。

  3

  我的名字含文,弟弟的名字带武,即便在乡间,亦很大众。任何人的名字都有寄寓,并不能说明什么。村庄里好几对兄弟以文武命名。我和弟弟有别,更多是性格上的不同。我内向沉静,弟弟外向急躁。我坐得住,而弟弟屁股总是不稳。贪玩的时候还没什么,上学就惨了。

  弟弟惹父亲生气多于我,大半的原因和读书有关。如果他确实愚钝,被判定不是那块料,父母也不会强求他。可生活中他是灵泼的,如鱼在水。数学次次不及格,打牌算得比谁都快,且准确无误。他是打宝常胜将军,所获与人交换作业本,然后卖了作业本买糖。村里家风各异,某娃用刀刺伤兄长,其父夸其有出息,可成大器。同宗之间锹劈镰砍,头破血流的事时有发生,并不为怪。如果生在那样的家庭,弟弟或被赞赏甚至被炫耀。但在我家,弟弟所为乃是劣迹昭昭,斥责在所难免。彼时我毫无疑问认为父母是对的,就是现在我也不认为那是错的。只是想,如果评判的标准更多些,虽不能水丰草茂,但定多几分色彩。

  我没有叛逆期,不但没有,我把身上可能成为刺的凸起拔得干干净净。乖顺、听话,还有与此相关联的胆怯、温弱。我自小怕狗,被狗追过几次后,就更怕。在乡村怕狗,如铁链拴脚。好在不是每条狗都那么凶,尤其街上蹿来蹿去公然欢爱的狗,基本没有攻击性,凶的是看家护院那些。俗语说惹不起躲得起,这句话只有一半正确,相当多的时候,必须面对。父母常指派我借东西,筛子、簸箕、箩筐……还有补袜子用的木楦,做鞋用的鞋样,一借一还,至少两次。有一年冬天,我连跑七家,才要回属于我家被借来借去的饸饹床。借还东西,我极发愁,但从未拗违。起先我总是带根棍子,狗见到棍往往吠叫更凶,但有防身器物,它们亦不敢轻易扑上来。随后主人露面,对峙不再。后来,我用另外的方式,提前掰一块馒头或几个莜面窝窝,待狗近前便丢过去。虽不足以饱腹,但它们能觉出我是友善的,会放我通行。当然,并非次次灵验,有的狗不吃这一套,吞了食物照样吠,那样就只能等了。

  没有叛逆期,或许遗憾,但我想无关对错。一花一木,迎雨润露,沐光摇风,皆自然造就。

  弟弟毫无疑问是有的,那时,我正读初中,多住在学校,没有亲睹,诸事多由外祖母转述。父亲早出晚归,管教弟弟的重任由母亲承担,冲突亦发生在他和母亲之间。

  要说也没什么,弟弟和我也吵闹过,但不要说他动刀,连念头也未有,只是于我家而言,他越界大了。比如,他偷家里的鸡蛋换糖吃。

  我也偷过,比如偷吃母亲藏在柜中的白糖。弟弟也偷吃了,先于我。我一眼就看穿了,他不停地舔嘴唇,好像甜味有根,舔舔就会长出来。我偷吃完,要用勺子把糖罐搅一搅,以伪造现场。而弟弟不同,舀挖的痕迹清晰地留存。慌张,或也不在乎。其实伪装与否,母亲都会发现的,她不揭穿而已。

  一勺糖和两颗鸡蛋没有本质的不同,且都是自家行为,但在母亲看来,后者程度远甚于前者。

  鸡蛋我也偷过的,此案甚曲。我的一位表哥从家里偷了八颗鸡蛋,他心眼儿多,没亲自去供销社,也没派自己的弟弟,而是叫我去,我按他的吩咐把卖鸡蛋的钱悉数买了蜜枣。当我把用纸包的蜜枣交给等在门外的他时,他抓出一粒给我,作为赏谢,便转身往供销社后的林带走。那是我第一次吃蜜枣,感觉骨头里都渗了蜜,不由自主地尾随。表哥停住,我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又给我一粒,叫我不要再跟,然后又嘱我绝对不能告诉二姨。我郑重地点头,同时有了同谋的不安。亦感惊骇和困惑,表哥偷八颗鸡蛋,就不怕二姨发现吗?胆大包天,还真是呢。

  我替表哥守住了秘密,更重要的是二姨从未找我询问,她没察觉,抑或不当回事。我抵不过蜜枣的诱惑,从家里偷拿了一颗鸡蛋。白糖一口就吞掉了,可鸡蛋不同,需要到供销社换。那一公里的路,我走出一身大汗。心和握在手里的鸡蛋壳一样,又薄又脆,似乎一碰即碎。走到供销社门口,我终是退缩,蛋归原地,未遂之窃。我没有表哥的胆量,更怕毁了作为好孩子的形象。

  母亲训斥弟弟,不能说是错的,一个苹果可以让少年最终成为盗贼,两颗鸡蛋更有可能。那是做母亲疼爱儿女的方式。弟弟亦非大错,若生在二姨家,不值一提。但他到底是我弟弟,我家有自己的规矩。弟弟不服,母亲气极打他,他竟然还手。这是我和弟弟的又一不同。我虽老实,但亦常常闯祸,比如弄坏父亲的钻头,他要揍我,我撒腿就跑,在村外游荡或藏匿某处,待母亲来寻,我就知道父亲的气消了。

  弟弟的叛逆期并不长,人生的逗号而已。沧桑覆脸,桩桩件件在母亲那里有了另一种表述。基本可概括为她做得过分,弟弟不服,与她顶撞。非词语的丰富和浩瀚,而是时间浸润,心目开阔,屑小、细碎有了不同的体积、重量和温度。

  ……

  (全文见《十月》2023年第3期)


 
《石阡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周兴嗣短篇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宝安文学》周刊专栏约稿启事
“咸阳游记”文旅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武山文艺》征稿启事
第六届“温泉杯”短篇童话大赛启事
“荷塘印象杯”首届绿美东莞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武鄂黄黄”都市圈主题征文启事
首届阿买妮诗歌奖征稿启事
首届“西戎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启事
“我所了解的河湖”征文大赛启事
首届“客韵官陂 多彩土楼”征文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光影之梦”全国中短篇小说征文大赛,题材类型均不限!
《教师报》教师节特别征稿
「北京晚报」9月主题征稿函
“德才杯”青岛印记征文大赛正式启动
遇见中医药微型小说大赛正式启动
第四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
《翠苑》文学双月刊征稿启事
《映山红》杂志新开专栏征稿
更多...

李健吾

冯雪峰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高峰:提升零售银行数智化能力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