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商金林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138        发布时间:[2023-06-01]

  1903年,周桂笙翻译的两卷本《新庵谐译》出版,卷一为《天方夜谭》之节译,卷二译自《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和《豪夫童话》。《格林童话》选译格林的童话多达12篇。从此,童话这个名称在我国流传开来。1908年,孙毓修在商务印书馆策划并主编“童话丛书”,参照《泰西五十轶事》(美国作家鲍德温著)等西欧童话传说进行再创作,编写了《无猫国》《大拇指》等童话,被茅盾誉为“中国有童话的开山祖师”(《茅盾全集》第34卷)。1909年,在周氏兄弟翻译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第一集中,收录了19世纪爱尔兰(当时由英国统治)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安乐王子》。同年9月,丹麦安兑尔然(安徒生)的童话《和美洛斯垅上之华》(通译《荷马墓上的蔷薇》)被收入《域外小说集》第二集,这也是安徒生的名字首次被中国作家提及。从1912年起,周作人热切地开展对于“儿童问题”以及“童话”的阐释和研究,翻译了安徒生童话《公主》,撰写《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发表“征集绍兴儿歌童话的启事”,激励作家到荒芜的儿童文学园地里耕耘。酷爱文学的叶圣陶对于“儿童问题”以及“童话”有更深切的感悟,在1921年至1922年间,他创作了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为中国童话开辟了自身的创作道路。

  “修身课”中讲童话

  1912年春,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到苏州城区一所初等小学(言子庙小学)执教,从他走上讲台之日始,就认定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把“使醇醇诸稚展发神辉”作为人生的乐趣。他把这一理念贯注在其“修身课”教学中,给孩子们讲授的“勤学”“自立”“知耻”“爱国”等专题,可以称之为口头创作的“儿童文学”,有时也会讲授经过其改编的中外名著:

  第二课修身,讲“独立性质”,为述鲁滨孙绝岛漂流事,诸生聆之笑口咸开。闻所无闻,趣味弥永,固普通之心理,而于儿童尤为加甚,借此便利,语以古人懿行,为益多矣(1912年6月10日日记)。

  晨课修身,为述野事一则。小儿女同遇沉舟之难,而儿则救女而没己。其事见于某小说家之著作,情趣斐然,可生爱意慈心。当未如语破敌杀人之事,而隐饫诸儿以毒剂也。听之者果浮气立祛,此虽一时之感,然亦其效已(1914年1月8日日记)。

  “鲁滨孙绝岛漂流事”即《鲁滨逊漂流记》(最早的译本名为《绝岛日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出海遇难,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译者周砥在《绪言》中说:我国“四面皆敌”,处境犹如鲁滨逊“独处”的“孤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必须像鲁滨逊那样“勇敢”和“爱群”,才能创造出一个“璀璨傀奇”的新世界。鲁滨逊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到“趣味弥永”,“小儿救女”的“野事”让孩子们滋生“爱意慈心”。“修身课”讲童话,始见于1913年3月12日日记:

  下午手工课缺,余讲童话以替之,语涉新奇则皆乐而静听。此亦不过偶一为之,不近情事,余以为究不宜以语儿童也。

  当时的童话虽说“语涉新奇”,孩子们“皆乐而静听”,但叶圣陶觉得“不近情事”,“不宜以语儿童也”。当年流行的童话大多改编自中国的传奇、史书、小说以及外国的寓言和童话故事。童话作家大多盲从的是西方流行的理论,把童话等同于“神话”“传说”“寓言”和“民间故事”(商金林《开拓我国童话创作的路——〈稻草人〉漫评》)。周作人在《童话的讨论·一》中提到,“童话的最简明的界说是‘原始社会的文学’”,儿童心理“与原人相似”,“童话在儿童教育上的作用是文学的而不是道德的”(《晨报副刊》1922年1月25日)。胡适也认为教育儿童“不必顾及实用不实用”,也就难怪叶圣陶斥之为“不宜以语儿童也”。

  叶圣陶熟悉儿童,在1912年到1921年的十年里,他先后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上海尚公学校、甪直镇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执教。他在《晨报附刊》发表的四十则《文艺谈》中,郑重提出儿童文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来写儿童。正是因为他熟悉儿童,有儿童文学创作的经验,对陆续介绍过来的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又有较深入的研究(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从而激发了童话创作的热望。1922年1月,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周刊创刊,出于对郑振铎的支持,叶圣陶早在《儿童世界》周刊创刊之前,就夜以继日地创作童话。第一篇《小白船》写于1921年11月15日,接着叶圣陶陆续创作了《傻子》《燕子》《一粒种子》《地球》《芳儿的梦》等童话。至1922年6月,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并结集为《稻草人》,192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童话集。对于这本童话集,郑振铎在序言中谈道:这本集子“在描写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没一篇不是成功制作”(《〈稻草人〉序》)。

  童话集《稻草人》中的童话

  童话集《稻草人》中的童话分为两类:一是“美丽的童话”,漂亮、轻松、机警,潜隐在字里行间的是“孩提的梦”、天真的微笑、美好的情感。臧克家赞叹说这些“真正能吸引住儿童的文艺作品”,也同样“得到成人的欣赏”,“插眼进去,就有点入迷”。例如《小白船》开篇的描写: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的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般,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好像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地来来往往,细得像绣花针,只有两颗大眼珠闪闪发光。青蛙老瞪着眼睛,不知守在那儿干什么,也许在等待他的好朋友。

  童话的故事情节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展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乘着“只配给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乘”的“小白船”,嬉戏、歌唱,漫游在恬静美妙、蕴有无限生机与欢乐的小溪里。忽然起了大风,小白船顺风而下,迷失在下游一个荒凉的旷野上,后来他们遇到一个面目可怕、心地善良的巨人,巨人提出如果孩子们能够回答他的三个问题就可以送大家回家:“鸟儿为什么要唱歌?”“花儿为什么香?”“为什么你们乘的是小白船?”孩子们的答案是:“他们要唱给爱他们的人听。”“香就是善,花是善的标志。”“因为我们纯洁,惟有小白船才配我们乘。”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谓意味深长,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小白船是纯洁的象征,其中,“惟有”二字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在这篇童话中,大自然的一切生机植根于爱,“爱”和“美”是人生唯一的生存法则,联结了天真的孩童与丑陋的巨人的心灵。

  可与《小白船》媲美的《梧桐子》《燕子》《芳儿的梦》,也都是“美”和 “爱”的颂歌,格调清新,寓理于情,虽说想象奇特,但都贴近孩子们的想象和情感,情趣盎然。叶圣陶简直就是一位高等画师,以他独特的视角,敏感地捕捉大自然美的神韵和孩子们天真的梦幻,又充分调动了童话的幻想、夸张等独特的表现手法,用诗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郑振铎《〈稻草人〉序》),让孩子们从中体味到无穷的情趣。

  二是融化了“成人的悲哀”的童话。虽说“美丽的童话”契合孩子们好奇的天性,也得到文艺界的热情赞许,可叶圣陶本人却并不满足,写《快乐的人》时风格随之一变。

  《快乐的人》说的是社会上不合理的事情太多了,不幸的人也太多了。可竟有一个“快乐的人”,他看到的却是事事快乐,人人快乐;没有愁苦,也没有欺诈。因为他生活在一层神秘的透明的“幕”里,看不到外界的真相。后来,这层肥皂泡似的“幕”被“恶魔”刺破了,“快乐的人”就死去了。顺着刺破那层“神秘的透明的幕”的理念,叶圣陶创作了童话《稻草人》。《稻草人》的第一段这样写道: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叶圣陶批评了当时一部分作家疏远农村,不注重观察生活,全凭个人情趣低吟浅唱的倾向,他立意写真,通过“稻草人”的视角对这种情景作了生动而客观的叙述。此外,这篇童话中还有大量富有童趣的描写,把孩子们引向了一个充满新奇而神秘的“童话世界”;而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踏进温馨甜美的“童话世界”之后,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童话侧重写了“稻草人”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接二连三遇见的几桩惨痛的事儿:“肉虫”疯狂地咬嚼稻叶;渔妇撇下生了病的儿子,在河边罾鱼,她的儿子躺在船舱里不停地咳嗽,嚷着要喝茶,母亲只能给他舀一碗河水喝;被渔妇罾住的鲫鱼在木桶里挣扎,恳求“稻草人”放了它;有一位女子来河边投河,她不愿意被丈夫像“一条牛,一只猪”似地随便卖给人家,可“除了死没有别的出路”。这篇童话揭开了夜幕下的一角,我们看到了当时江南农村种种悲惨的场景,看到了旧中国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悲痛和苦恼(商金林《开拓我国童话创作的路——〈稻草人〉漫评》)。

  1935年,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说:“《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不料此后不但并无蜕变,而且也没有人追踪。”其实,童话集《稻草人》出版之后,叶圣陶又创作了很多童话,1931年出版了第二本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此外还有好多篇童话散落在报刊上。这些童话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饱含对统治者的揭露与讽刺,充满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像《古代英雄的石像》《皇帝的新衣》《含羞草》寓意深刻,具有了一些寓言的特征。但在鲁迅看来,童话创作应该有更高的水准,他在《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中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太空,他想潜入蚁穴……”;他在《〈表〉·译者的话》中强调给孩子们看的作品应该“内容簇新”“非常有趣”,使孩子们“向着变化不停的新世界”,“不断的发荣滋长的”。用这样一个高标准来衡量,鲁迅觉得叶圣陶的童话“并无蜕变”。“追踪”叶圣陶写童话的有好几位作家。1932年,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在《北斗》月刊连载,受到文艺界的推崇。而在鲁迅看来,其童话创作的成绩还很单薄。鲁迅对童话创作的热情关注和企盼,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肯定了叶圣陶的童话创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石阡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周兴嗣短篇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宝安文学》周刊专栏约稿启事
“咸阳游记”文旅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武山文艺》征稿启事
第六届“温泉杯”短篇童话大赛启事
“荷塘印象杯”首届绿美东莞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武鄂黄黄”都市圈主题征文启事
首届阿买妮诗歌奖征稿启事
首届“西戎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启事
“我所了解的河湖”征文大赛启事
首届“客韵官陂 多彩土楼”征文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光影之梦”全国中短篇小说征文大赛,题材类型均不限!
《教师报》教师节特别征稿
「北京晚报」9月主题征稿函
“德才杯”青岛印记征文大赛正式启动
遇见中医药微型小说大赛正式启动
第四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
《翠苑》文学双月刊征稿启事
《映山红》杂志新开专栏征稿
更多...

李健吾

冯雪峰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高峰:提升零售银行数智化能力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