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网
XDBZJW.COM 您是第 18414565 位访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作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站浏览:233        发布时间:[2023-05-20]

  一

  圆柱形的蜂桶像饭甑一样倒扣在屋檐下,桶上盖着箬笠,桶身一大半则被塑料布包裹着,孔洞看不到蜜蜂进出。即便再有野性的蜜蜂,也经不住持续的寒冷,直接躲在蜂桶里不出门了。

  雨燕可以逆风而行,蜜蜂却只能蜷缩在蜂桶里抱团过冬。

  坤祥老人不动声色地蹲在墙脚边,默默地看着儿子畅成在为晒栏柱加楔固定,他的头顶正好与蜂桶孔洞的位置平行。晒栏上空荡荡的,从二楼伸出的晒栏栏杆好比天空的风笛。墙是黄泥土夯就的,墙面坑坑洼洼,露出碎石与竹筋,山风一吹,似乎有齑粉在飘。

  毕竟到了耄耋之年,坤祥老人蹲久了腿麻,直不起腰。他咧了下嘴,拎着一截木棍递给儿子。“笃笃笃”,斧头脑敲着木棍一下下往土里钻。阳光斜斜地将晒栏的影子瘦身、拉长,像幻觉。坤祥老人似乎忘记儿子是个哑巴了,嘱咐道:“木楔加了,上下得用铁丝固定才稳固。否则,再加也枉然。”

  对畅成来说,父亲的话连耳边风的效果都没有,他眯着眼,自顾自地用老虎钳箍着晒栏木柱与木楔,绕了一圈又一圈,然后扭成麻花结。转过身,畅成见我站在他父亲身旁,先是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算是打招呼了。

  不过,他的神情显得怯懦而自卑。

  挪动身子时,畅成撅起的屁股碰到了竹笐,竹笐“啪”的一声倒在了水泥地上。他似乎没有察觉,依然在收拾剩下的铁丝。然而,这一声响仿佛瞬间把他父亲击中了—坤祥老人恍惚从幻影中醒了过来,这一切的情景似曾相识。那是四十多年前,畅成还是个孩子,他与妻子从山上驮树回家,见儿子在高烧说胡话,他把担杖“啪”地一扔,一把抱起儿子时却顿感手足无措。面对生病的儿子,他第一次有了无力与挫败感。

  总不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躺在床上惊厥、抽搐吧。他背起畅成就往山下跑。毕竟,山里太偏僻了,离最近的村委会也得走十多里的山路。那可是20世纪70年代啊,他膝下养育了六个小孩,一个个本身就营养不良,况且畅成年幼,身体哪经得住高烧不退呢?

  不料,儿子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作为父亲,他亲眼目睹了儿子从口齿伶俐变成哑巴,心里那是怎样的痛?他诅咒“九阄是个鬼地方”的就是那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听坤祥老人说到痛点,我能够想象他心急如焚、背着儿子一路疾奔的样子,却无法想象他用什么来消解无数夜里的暗。

  二

  一如村寨“九阄”之称,村名是抓阄得来的。

  在清代道光年间,张湾人洪聚宝参加了族里的山场分配,族长用纸团做了九个阄,每阄注明山场“东南西北”四至,他抓到了末阄,就带着家眷去住山棚守山了。那其余八阄,便是血树源、山腰、昌坞、白石垇、柽子树坑、猪心汰、金竹汰、长降亭了。

  像一棵树开枝散叶,九个阄在大山皱褶里都繁衍成了九个自然村。地名即村名,恐怕没有比这里更为朴实的村名了。

  我几年前去九阄,没有通公路,无论是走源头、阳山背、角子尖、血树源,还是走古坦、和村、黄砂、血树源,都是古道与岚培路,似羊肠绕着大山长降在转。进入九阄村地界呢,山陡峭,树茂密,倚山而建的土坯房在缓坡处,黄色的墙,黑色的瓦,好像是一栋叠着一栋,又好像是山把村庄含在嘴里,呈现的是一种封闭、自足的状态。没有杂货店,没有医疗点。村口,一方石塝垒得有半层楼高,挖下山皮填土,才整出一块平地。蓝天白云之下,古木簇拥,泥墙鳞瓦,侧逆着光,越发醒目。我突发奇想,这样的土坯房,是否像周围的树木一样有根,又或者,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呢?

  于我,这是陌生的,未曾过滤的。村里人的先祖能够在如此偏僻的山里定居下来,想必是看作山林的邀约吧。不然,没有水田耕种,仅靠种苞芦、番薯,怎么能够过日子呢?况且,山中时不时还有猴子、野猪、狗熊与村民争食。山林需要轮休,而山民的生活不能中断。于是,山茶油、茶叶、竹笋、蜂蜜成了他们生活来源的基础。

  坤祥老人知道祖上抓阄的渊源,却很少与人提起。毕竟那是二百年前的事,或许都被岁月风干了。他说得最多的是一母同胞的四兄弟,也就是说,他家兄弟几乎占了村庄户数的三分之一。潜意识里,他家兄弟多,在村里就显得强势。

  他家四兄弟,我见过三位,长相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长兄福祥,虽然比坤祥大三岁,马上进入鲐背之年了,但腰身还是挺得直直的,说话中气十足。如果不是脸上的老年斑,很难猜出他的年龄。小的祈祥呢,许是虾背,且掉了门牙的缘故,反而显得老相。第一次与福祥老人见面,是在他家门口—竟然还在劈柴。碗口粗的麻栎、青冈、木荷,还有檵木,锯成一段段的,尺把长的样子,混成一堆。大树桩作木墩子,竖着放一段柴,就可以劈了。每一斧,老人都踮起脚尖以便于发力。然而,斧头劈在杂柴上,吃进去不深,声音也有几分沉闷,说明尚未干透。我是劈过柴的,知道杂树难劈,吃力,没想到老人自有办法,他先劈一斧,加一木尖,再用斧头脑去敲木尖,随着“哔啪哔啪”的声响,杂树自然开裂了。他拿起一段杂柴端详说:“树是有纹理的,只要识得,就好劈了。住山人家,关系亲密的除了人,就是树木了。”我拿过老人杵着的斧头,想帮他劈几段,竟然遭到了拒绝。他平静地说:“斧头认人呢,你手生。”

  三

  好几次,我去坤祥家,看到翠玉婆一身冬装,显得臃肿,她端张木椅坐在门口,面前一直摆着一张空椅子。

  老人、椅子、狗,与敞开的门口,形成锐角三角形。我拍了一张照片发在朋友圈,题头是“空椅子在等谁”,有好友猜是等老伴,也有朋友猜是在等子女。结果呢,都不是,老人在等她相依为命的孙子。翠玉婆没装电话,也没有手机,她与孙子有半年多没有联系了。我问翠玉婆孙子的号码,她报了两个,都是错的。

  像猛然记起来似的,翠玉婆从夹袄袋里掏出一张孙子与她的合影,背景是村庄水口。照片上的小伙子,长得瘦瘦的,比他奶奶要高出许多。翠玉婆用衣角擦拭着照片,念念叨叨:“看看,这是我孙子,是我孙子哩。”

  在村里,翠玉婆称得上是个不急不躁的人,平时话语很少,她看到电视剧里工厂倒闭了,就以为是孙子打工的工厂,天天就坐在门口等孙子回家。

  她到底藏着多少苦难,又经历了什么,老人闷在肚子里不说,我更不好问,生怕说起再触碰到她结痂的伤口。多疑、敏感、沮丧,是翠玉婆长时间所处的精神状态。无论我怎么解释,她都以为我在骗她。

  还好,有一只狗陪伴在翠玉婆身边。她默不作声,狗也沉默着。黄狗看见我也不吠了,只是呜呜两声,原地趴着。

  坤祥家堂前的板壁上贴着一张“2020年婺源县大鄣山乡和村贫困户收益情况确认表”,户主的名字是洪畅成,表格里的数字表明他是因残而享受低保。也就是说,畅成已经与父亲分家,自立门户了。坤祥老人“唉”地长叹一声,儿子过了不惑之年还在打光棍,是压在老人心中一块沉重的石头。毕竟是朝夕相处的儿子,连逃遁的机会都没有。儿子好汉堂堂的,做事不知道偷懒,人也勤快,过日子没问题。俗话一句,奈儿不何,帮儿讨老婆。也曾托人说过媒,都落空了。村里没有合适的,村外的不会往山里嫁。何况,他还是一个残疾人呢?

  本来,坤祥老人掀开热水瓶塞准备续水的,一说到哑巴儿子又把瓶塞塞了回去。他忧心忡忡地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与祖上千方百计扎下根来不同,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呐,都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我几个子女也不例外,说是为了生计,主要还是考虑孩子读书。等我们这辈人一走,生活在村里的,恐怕只有哑巴儿子了。”

  看得出,说归说,他不敢想象那一天会如何到来。

  “你也不必太过虑了,现在不是有民政局的小李在帮扶畅成吗?”认真听坤祥老人诉说,是我对他的一种尊重。听完之后呢,如果我再多说一句安慰的话,自己都觉得假,只能为他的伤感而感到无奈。

  畅成蹲在门口阳光下磨镰刀,他用拇指试刀刃时,反射出一道寒光,在我眼前晃了一下。他生活在无声无息的世界里,当然不知道他父亲担心什么,又和我说了什么。看到畅成埋着身子还在磨刀,“嚯嚯嚯”,身体一起一伏,从容、沉稳。我突然想起了翠玉婆面前摆着的空椅子,仿佛是孤独与孤独的对峙。

  四

  “归归”,“归归”,松鼠的叫声是双音节的,节奏感强,每叫一声,尾巴翘起来抖起又甩下,它是在呼唤同伴还是求偶呢?松鼠在树丫上跳跃、攀援的本事,不亚于长臂猴。几声叫唤之后,一只松鼠“嗖”地出现了,顺着晒栏柱跳到屋檐下的竹笐上。“窸窣”“窸窣”,似是呼应,两只松鼠一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而晒栏上的竹匾里,是畅成刚晒出去的萝卜丝与番薯片。

  阳光加深了坤祥老人羽绒服上油渍的亮度,他下意识地拍了拍胸前与袖口,咳着说:“哑仂好讲话,聋仂好搭杂。畅成去年也想跟着村里人出去打工,但人生地不熟的,我怕他吃亏,没让去。我呢,拳打石狮自己痛。问题是,一副老骨头,再也折腾不起了。你说奇怪不,人老了,不仅觉少,连梦都没了。”

  坤祥老人瞥了一眼空水壶,拧开水龙头去接水。谁知,水龙头像梗阻似的,断断续续流着水,还“咕咕”地冒气。

  房前的山溪,像山与山挤出的一条夹缝。我发现,寒冬的山溪几乎断流了,沟壑里没有水,裸露的是碎石、泥土,还有枯草。溪面宽窄不一,最宽的地方也就两米的样子。低处,像石缝里漏出的一股细流,在缓缓地淌。

  畅成抢过父亲手上的塑料桶,拐个弯,顺着小径去茶地中的石窟里打水。一汪泉水是从石窟的罅隙里流出的,清清澈澈。据说,这汪泉水在大旱之年都没有干涸过。我看懂了畅成比划的手势,弓身掬了一口,凉爽,甜滋滋的。

  许是看见我与坤祥老人坐在门口喝茶聊天,一位胖乎乎的新妇抱着婴儿走了过来。坤祥老人抿了一口茶,努了下嘴说:“老大家的儿媳妇,正在家里休产假。她们的事呀,胡琴两根线,调子时时变,我都看不懂。”说着,就笑呵呵地把婴儿抱在了怀里。婴儿刚满百天,脸色红润,眼睛眯成一条缝。坤祥老人忍不住去亲了一口,没想到胡须扎到她了,婴儿蹬着小脚,“咕哇咕哇”地哭了出来,哭声清脆,一声比一声响亮。他怎么哄,都无济于事。

  婴儿的啼哭,仿佛是九阄久违的抒情。

  五

  太阳偏向西山,满天飘着絮状的云层。阳光穿透云层的缝隙,宛如冰裂纹。刹那间,太阳冲出了云层,天光的变化迷幻、诡异。

  “突突突”,一辆装着渔篓、渔箱的农用车打破了九阄的宁静。在村口下车的卖鱼人满身泥浆,连防水裤都没来得及脱去。分明,他在告诉人们,车上的鱼是刚刚从山底水库捕捞的。卖鱼人没有吆喝,只是在农用车旁与村民之间进行着简洁的对话:

  “多少钱一斤?”

  “草鱼十二块,鲫鱼十块,鳙鱼七块。”

  “白鲢呢?”

  “白鲢便宜,四块五。”

  村里几位妇女像闻到了鱼腥味,一个个从家中鱼贯而出,有拎竹篮的,有拿塑料桶的。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来了,七嘴八舌的,话多,热闹。

  “这鳙鱼一枚大头,没有多少肉。”

  “草鱼可以呀,长条,没肚子。”

  “草鱼好是好,偏贵呢。”

  “现在买去挂着风干,放到过年是不是早了?”

  “不早了,离小寒也就几天。怕就怕天气暖和起来,挂坏了。去冬两条鱼都没舍得吃,最后让猫叼走了。”

  “人的事,都算不定哦,何况是天的事。看上场雪,说不定还要冷下去。”

  “也不知道儿子媳妇回不回家过年,不然就多买两条。”

  一位叫英婶的在鱼过秤后,不放心似的,还要抓起鱼在手上掂一掂,仿佛经她的手比电子秤还准确。

  恐怕,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次原始的买卖,有现钱的付现钱,没有现钱的可以用冬笋、蜂蜜作价兑换,再不济,可以先赊着,等手头活络了再给。

  我发现坤祥老人站在山塝上,他只是远远地看着,像一位旁观者。

  农用车一掉头,村民也随之散去。只有站在暮色中的坤祥老人,还有远处的山脊线,成了夜幕来临时的剪影。

  洪忠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发表散文、小说三百多万字,作品散见《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作品》等刊,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散文集《影像·记忆》《婺源的桥》《松风煮茗》,长篇小说《见素抱朴》等多部。


 
《石阡文艺》杂志征稿启事
周兴嗣短篇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宝安文学》周刊专栏约稿启事
“咸阳游记”文旅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武山文艺》征稿启事
第六届“温泉杯”短篇童话大赛启事
“荷塘印象杯”首届绿美东莞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武鄂黄黄”都市圈主题征文启事
首届阿买妮诗歌奖征稿启事
首届“西戎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启事
“我所了解的河湖”征文大赛启事
首届“客韵官陂 多彩土楼”征文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光影之梦”全国中短篇小说征文大赛,题材类型均不限!
《教师报》教师节特别征稿
「北京晚报」9月主题征稿函
“德才杯”青岛印记征文大赛正式启动
遇见中医药微型小说大赛正式启动
第四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
《翠苑》文学双月刊征稿启事
《映山红》杂志新开专栏征稿
更多...

李健吾

冯雪峰
更多...
东北作家网“星光璀璨文学丛书”出版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
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萧红文学奖评选条例
更多...
更多
更多

高峰:提升零售银行数智化能力

    点击进入视频原页面       更多
辽宁作家网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   作家网   中国散文网   国学网   中国文学网   牡丹江文艺网   河北作家网   陕西作家网   海南作家   西北文学网   广东作家网   重庆作家网   江苏作家网   山东作家网   东北新闻网   中国吉林网   东北网   湖南作家网   杨柳青文学网   新疆作家网   浙江作家网   河南作家网   中国报告文学网   嘉兴市作家网   葫芦岛文艺网   辽宁人民出版社   天健网   半壁江作家网   福建作家网   内蒙古小作家网   校园文学网   完美小说网   东北文艺网   大连海力网   全球期刊门户网   乐读网   深圳作家网   西部作家   泸州作家网   大鹏新闻网   吉林文学网   茅盾文学奖网   作家在线   恒言中文网   中国网络作家网   贵州作家网   上海文艺网   萧然校园文学网   东方旅游文化网   中国百姓才艺网   当代人物网   佳木斯作家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投稿信箱(Email:db666777@163.com)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东北作家网 辽ICP备08002508号-2 主编信箱:db66677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