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2022上海书展特别推出“上海优秀图书品牌专题展”,集中展示来自上海11家出版社的14个出版品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艺文志”正是其中之一。 书展首日,“文学进社区”之浦兴街道“作家开讲”系列活动第二场在作家书店举行,拉开“巨鹿之赞·读书系列”线上文学活动大幕。“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与评论家黄德海分享金克木的《书读完了》,揭开一个出版品牌的立身之道。 《书读完了》是一本再版书,交到肖海鸥手中时,已经被至少两家出版社拒绝。作为编选者的黄德海找到肖海鸥问:“你有没有兴趣?”肖海鸥没想到,这本小册子日后会成为自己出版生涯的“辉煌一页”。出版至今,《书读完了》已有10万销量,无论是刚刚结束的世纪出版集团金虹桥书市还是上海书展上,仍有读者不断问询这本已经出版5年的“老书”——如果算上第一版,则已经超过15年。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金克木通晓多种语言,学贯中西,著作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等。作为一代学问大家,金克木的读书与治学有不少独到之处。金克木“出现”在黄德海的生命中,是在他大学求学期间。“那段时间,我读书读得很厌倦,每天拿着康德、海德格尔,实在读不下去,没有入门的指导,十分焦躁,看不懂,又想看。大概有两三个月时间,这种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我对书的兴趣。有一天临睡前看了一本小册子,是金克木讲逻辑、哲学的,读完才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有门槛的,你要知道门槛在哪里,才能读进去。” 这之后,黄德海开始到处收集金克木的书,逛旧书摊,找到一本算一本,“越看越觉得遗憾,金克木的书出得比较零散,应该把最好的篇目展现出来。”研究生毕业后,黄德海真的编了这样一本书,就是第一版《书读完了》。书刚出来,就上了《开卷八分钟》第一期节目,主持人介绍,金克木的弟子为他编了一本书。其实,黄德海根本不认识金先生,甚至没有过任何联系。 2015年,黄德海想为《书读完了》出一个10周年纪念版,“这十年里,我对金先生的认识又有提升,觉得有些篇目可以精简,过去没有看出好的文章可以补充进来。” “我在大学逛书店的时候也买过金克木的小册子,读过他的书,知道这是值得读的。”肖海鸥接下了这个项目,“到现在为止,我考虑是不是出一本书,不是想它能卖到多少册,会不会畅销,而是它值不值得读。其实,做了编辑,读书的时间变得比过去有限,我要精打细算地考虑,自己做的每一本书是不是自己想读的书。” 《书读完了》是进入黄德海生命的一本书,对编辑肖海鸥而言,它也是一本“生命之书”,“2017年4月,我在进产房做手术前一天,把一沓稿子绑起来,写了条子‘书可付型’,叫了快递,交回自己的单位。没想到随着孩子的出生来到市面上的这本书,生命力会这样强健。” 在肖海鸥看来,《书读完了》为信息时代的阅读指点迷津,“金先生把自己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少、懒、忘’,那不就是我们吗?一下子就有知音之感。‘少’是指我们一生之中看见过的书可能很多,但真正读懂、读透、值得记住的书其实很少,要善于挑选,善于甄别,学会精读,读精。‘懒’指的是读书不是苦差事,应该在乐趣的引导下读书,疲倦了,硬读也读不进去。‘忘’指的是人的大脑不是电脑,不要强求把每个字都记住,要常读常新,那些记住的东西就是读书真正的收获。这本书里的很多文章是金先生在暮年所写的,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处境,金先生也感受过。” “在一个知识越来越复杂,书出版得越来越多的时代,我们首先关心的当然是读什么书。如果不加拣择,见书就读,那每天以几何数量增长的图书,恐怕会炸掉我们的脑子。”《书读完了》之后,黄德海又选编了废名的《少时读书》、孙犁的《野味读书》、吕叔湘的《书太多了》,形成“书读完了”系列,都由“艺文志”出版。 “把这些书找齐,有一种被打通的感觉——读书是一件这么好玩、浪漫的事,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肖海鸥说,在这几本书中,作为编辑,她费心较多的是《书太多了》,“吕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平实。我没有把自己当编辑,而是从读者的眼光出发,挑选可以经受住今天的读者耐心考验的篇目,一点点去找、去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