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多少个春节已经记不得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过春节的。小时候,一年到头,吃不到多少肉,吃不上几顿饺子,也吃不上纯白面、纯大米,平常日子也总是穿旧衣服,所以过春节能吃顿好饭、穿件新衣服就感到很高兴。再大了父母不在身边,过春节能全家吃顿团圆饭,热闹一下就挺开心。后来工作累了,觉得有几天休息时间,好好放松一下,有时间打打牌,乐一乐也挺惬意。有几年好像春晚挺刺激,想看看赵本山的小品,虽然有些低俗,但确实能让人笑得不轻,也算一乐。一转眼退休了,似乎再也感觉不到过春节有什么能让人刺激、让人感到兴奋的事情了,反而感到有些厌烦,净赚了忙活。有时想想和几个合得来的朋友们聚聚,喝点高兴酒,倒是一件乐事。 当然如果春节只止于上述这些,自然层次太低了,大凡想做点事的人应该会想些问题的。当领导的肯定会想明年怎么干,搞经营的也在盘算着怎么发财,当学生的也不会不合计明年的学习该怎么努力,有些有专业又惜时肯努力的知识分子会利用这段时间看看书、写点东西……家长如果明智的话,一定会对子女鼓励一番,绝不会只说什么“吃好喝好”之类的话。 我很赞成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春节就是要除旧迎新才好。 春节,要做好过去一年的总结。新的一年来了,总要有新面貌才行,怎样才有新面貌?那就要总结总结,看看去年一年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弃旧图新。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时,突然主动向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不知所对。毛泽东接着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众所周知,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第三世界国家奉为游击战的经典。1964年,他和周培源、于光远一起回忆往事就提到了这“十六字诀”的来历。他说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真的带起部队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胜仗,于是,经过总结经验,产生了“十六字诀”。毛泽东把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提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总结经验就是在实践和再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和再认识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使认识升华和发展的工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除了具有高超的理论水平外,还一贯重视在战争中学、向人民群众学、从历史中学、从错误中学,把总结经验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春节,正是读书好时光。《毛泽东年谱》中记载了毛泽东春节期间读书的细节:1915年2月24日,还在春节期间,毛泽东给表兄文运昌写了一张还书便条:“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尙希原谅。”这个便条是他从长沙回韶山过春节时写的。1916年1月28日,春节已近,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请他帮助借《甲寅》杂志第十一、十二两期。这个月十九日,他再次去信借这两期杂志。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其一,毛泽东看书是“如饥似渴”型的,其二,对待想读却一时读不到的书刊时,心情也是如饥似渴的。他对于读什么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在1916年2月29日,他给萧子升开了一个书单,列出77种书目,并注释道:“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 弃旧图新,离开了读书是不可能的。读书才有可能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思想,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方法。 春节,也是朋友交流的好机会。孔子早就讲,要多交那些“直、谅、多闻”的朋友,这他们能提供正能量的东西,也能使自己有收获有教益。春节期间朋友之间难免要小聚,互相之间应多交流一些有价值有参考有激励的信息。 从宋代开始,湖南就是烟花鞭炮的重要出产地,每逢春节,热闹非凡。 在毛泽东长沙就读的年代,春节照例是烟花漫天璀璨,鞭炮响声不绝,但这些无法掩盖时世之糜烂:国家贫弱,列强虎视,军阀跋扈,官员贪婪,民众穷苦,社会闭塞。毛泽东梦想与志同道合者,共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 从1916年起,毛泽东和朋友讨论最多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个人及人类的生活向上”,逐步提出了“集合同志”,组织团体的问题。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等13人成立新民学会,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要求会员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从1918年创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民学会活动了3年多时间,前后大约有80多名会员。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春节,是季节的转换,也应该是创新的转换。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据一家网站近日调查显示,52.2%的年轻人认为春节的“年味儿”淡了。“年味儿”到底是什么?“年味儿”为什么会越来越淡?蕴涵着丰富精神文化传统的中国“年文化”该如何传承? “年”字的原意《左传》里解释大丰收年,年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传统的过年包含的内容:一是阖家团聚、享受农闲;二是吃喝玩乐;三是除旧迎新。一元复始,总将新桃换旧符,总要有新气象才好。 由此看出,过年是中华民族驱邪、祈福、迎祥的节日,是人们充分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寄希望于来年的日子,传播爱、表达亲情友情、爱家之情爱国之情,是“年味”的精髓。祥和、欢乐、吉庆只是过年的外在形式,年还承载着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有,年夜饭里的团圆内涵,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加亲和力、凝聚力、向上力的方式。如果失去了过年原有的许多精神的传承和传统文化内涵,人们自然就会觉得年味儿淡了。 要使“年味儿”不淡,就要不断地变换内容与形式。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传统的过年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打工族回家团聚,城里的人到郊区过年。这两年,旅游也已成为人们过年的一种形式。再如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是挨家串门,累得很。现在拜年的方式新颖别致:有电话、短信、贺卡、QQ、微信等。说到吃,现在跟过去更是天壤之别。原本在家吃的年夜饭,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搬到了饭店、酒店去吃。此外,有外出的游子不能回家的,就在网上与家人视频团聚。过年本身寓意万象更新,岁月更迭、社会变迁,年的内涵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过年无疑也会有新的内容。 一些旧的传统还是要逐渐改变,比如,爆竹,完全取消怕不现实,但确实应该逐步减弱或变换方式。放鞭炮既污染环境,又会引起火灾,炸伤人,制造噪音,而且鞭炮造得越来越大,有的跟雷管似的,太不安全了,这类的鞭炮应该禁放。爆竹还会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一到过年,特别是大年三十到初三这段时间,鞭炮废渣及烟雾覆盖了空闲之地。 “年味儿”变淡,原因是现代生活的巨变。随着中国一天天走向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与日俱增。如今在世界各地,除了海外华人外,就连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等许多外国人也在和我们一起过春节。想当年开发区的许多外国人也和中国人一起包饺子、煮元宵。文化就像经济一样更需要多元化,中华年俗文化与世界节日文化可以相互交融,营造绚丽多彩的氛围。过春节不应仅仅追求表面上的欢乐祥和,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扬弃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政府有责任加以引导。现在的年俗大多是市民文化的东西,年俗文化其实是非常博大丰富的,不单单是吃年夜饭,守岁、包压岁钱、拜年、舞龙灯、……春节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机,在这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大有文章可做。中国传统重视家庭伦理,传统节日的主要活动也基本上还是以家庭的聚餐为主,是不是也可形成一些公众性的集体活动,举办一些融入现代元素的活动。在活动中多一点娱乐性,与家庭聚会形成互补,这样就能老中青少都能参加,使两者相得益彰,不断扩大地方岁时节日的品牌影响力。 霍布斯鲍姆在其名著《传统的发明》中指出,很多传统并不古老,而仅仅来自近代人们出于现实的考量而进行的发明,有些发明甚至带有明显的假造成分。新时期,正呼唤着当代人对传统节日的改造,通过改造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 2021年2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