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梅子、辛夷花。女。上海人。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机械系。同年进上海第一纺织机械厂设计所,1995年进《文学报》任记者、编辑,现为文学报社副主编。上海青年文联会员。大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生如夏花》、《当着落叶纷飞》,中篇校园小说《天堂来信》,短篇小说集《我的忧伤你不懂》,散文集《寂寞芬芳》、《寻觅隐约的光亮》,人物随笔集《谁在畅销》、《文字的背后》、《文学家的星空》等。作品多次获奖并收入各类丛书。长篇散文《马不停蹄的忧伤》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2年儿童文学》,《生如夏花》收入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等。《寂寞芬芳》获第四届全国少儿图书三等奖,《天堂来信》(香港繁体字版)获2005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文学家的星空》、《我的忧伤你不懂》分获2007、2008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短篇小说《谁能把春天留住》获2007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 在中国深处 黑陶是我认识的作家当中甚为低调的一个。他诗歌出道,又写散文,诗、文在圈内都颇有声名。但他似乎并不介入这个主义那个圈,也疏于与文坛朋辈交道。倒是在乡野民间,他遇到一个个重情重义的朋友,印象深刻,写进书中。 手头这本《中国册页》,是黑陶继去年出版《漆蓝书简》后新推的又一部行走书。盈手一握的小开本,硬封皮、轻型纸,书页之间疏密有致。书封上印着一行字:“这一册书,是我,一个中国人,自由地潜游于祖国深处的汉字呈现。” 熟稔黑陶的朋友都会心,这就是写作的黑陶:强烈的个人表达;对行走僻野乡间的孜孜以求;迷恋汉字,更愿意以古老的心态,凝视和专注,远远地、一个人,沉醉、感受、汲取。 《中国册页》延续了黑陶在《漆蓝书简》里,对被遮蔽的江南、一个个乡村小镇的亲历体验和个人视角的呈示,但是《中国册页》更阔大丰厚——不单是地理空间,“宏观壮丽的山河风景,微观生动的音容神貌;深邃的往昔的历史,灼热而又复杂的当代现实——它们强大的力量,交融着我个人目光和心灵的贪婪迫切,让我随时停下来,长久凝视。”书后“跋”里,作者如是回溯。 我读黑陶,感动于他亲近大地、走进“最深浓的人世”的写作姿态。“大地对我们的教诲胜过所有的书本。”他曾援引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话为《漆蓝书简》题记。在《中国册页》里,他走得更深、更远。中国广阔的空间,很多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走到(甚或不愿走到)的僻野之地,黑陶背着简单行囊,说出发就出发了。不讲求交通工具,累了就在长途汽车站的椅凳上躺一会,住简单旅店,有时就住农家……潜游于中国深处,观光和猎奇与他无关。 他就是深浓人世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时时又惊醒着。那些我们视而不见、常常又厌烦了的喧腾市井,俗世生活的嘈杂、陋旧,疲乏和沉闷,生猛和裸露,震耳欲聋喧天响的商业电声……黑陶一一收于笔下。几近照相机和收录机,可又完全是他的视角呈现。滤去了一切浮华和泡沫,直接袒露内里。不管这内里光鲜还是丑陋,幽暗还是亮堂。这就难能可贵了——放在时间的长河里,黑陶的一次次行走和书写,就是探进中国纵深,在场和亲历,追寻和记录,敬畏并领受。历史,就是这一截一截的时间的切片。 然而还是有择取。这也是黑陶与他者的迥异。黑陶的行走,看见了什么呢?“偏僻的山野之中,斯文在兹,这是何等的动人,何等的气度!银生古城,因为巍然于城中高处的此一文庙的存在,让人感受到它的血脉和根基,它的目力和胸襟,它的不言的骄傲和沉默的威仪。”(《银生城》)“暮色时分,我们无意中进入一座山间田野里的村庄。村口石桥旁突然显现的这株数百年的老桂,令我肃然而惊。”(《阴野》)“……恍惚中,我仿佛看见时光深处无数木质的汉字,正从古镇的四面八方朝我涌来,像无数张开的嘴,正发出一股无声的、冷嗖嗖的呼啸。”(《汉字闪耀的镇》)“因为这雨,我所置身的这座正午县城,虽然喧杂沸腾,但仍然,有着原始的、农业的,一种清新。”(《县城:雨、声》)…… 再千篇一律的街巷,再热气腾腾的尘嚣,再习见的嘈杂和陋旧,黑陶总能够看见微弱、却使他心动的内容,总能够懂得并领受天地自然的勃勃生机,甚而被“拂面而来的夹杂山中清味的人文之气”击中、感染。黑陶的行走和看见,交织着一个优秀写作者的基本特征——向内的个人思路,敏锐的感知,来自内心深处的生存体验,深刻的地理感和强烈的个人性。 黑陶曾在本报和《西湖》杂志开过一个专栏:“烧制汉语”,和《漆蓝书简》的“漆蓝”一样,“烧制汉语”也是黑陶发明的个人语词。他对汉字词语的敏锐、标新和突破很是自觉。好友、作家阿福借诗人张枣之语评价:“这是对发明语言的迷恋。”在黑陶的散文天地里,充满了组合、拆散、拼装、差异、重现……充分地呈现汉语独有的魅力和表现力。 黑陶自己看他的写作:“书写之时,时时想到、时时警醒自己的,是这样简短一句:汉字的镌刻。”
|